云霞育儿网

1998年,大学教授何家庆来到深山调研,由于过于饥饿,于是就向村民讨吃的,不料,

1998年,大学教授何家庆来到深山调研,由于过于饥饿,于是就向村民讨吃的,不料,村民居然端来一碗猪食,没想到,何家庆不仅没生气,甚至接过那碗猪食,泪流满面的吃了起来。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失踪”305天后,他还活着) 在安徽大学校园里,常能看到一位衣着极其朴素的教授。 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的蓝色中山装,解放鞋,疏于打理的头发胡子,断了腿用竹签固定的旧眼镜。 他就是何家庆,人称“布衣教授”,山区百姓尊称的“魔芋大王”。 1949年,何家庆生于安徽安庆一个极度贫困的家庭。 父亲拉板车养活六个孩子,生活艰难。 深知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父亲,咬牙供他上学。 学费常成难题,幸得学校减免和好心人接济。 少年何家庆用心记下58笔微小帮助,铭记恩情。 父亲虽不识字,却常教导他:“读共产党的书,拿共产党的钱,长大要做顶天立地的事,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 这成为他的人生信条:谁给我一捧土,我还他一座山。 1968年,何家庆作为知青被保送安徽大学生物系。 父亲冒雪买布为他做新衣,途中板车翻覆压断手指。 这块用父亲血汗甚至健康换来的蓝布,被做成中山装,他一穿就是28年,时刻提醒责任与初心。 大学期间,何家庆决心全面考察大别山植物资源。 当时国家无力资助,1976年起,刚留校任教的他与妻子开始极致节俭,8年省吃俭用攒下近4000元。 1984年,35岁的他深感时不我待,决定出发。 年迈的父亲送来毕生积蓄。 一堆毛票凑成的4000元及一张烟盒纸账本,叮嘱他勿忘初心。 何家庆怀揣父子俩攒下的8000元,踏上征程。 大别山山高林密。 他徒步12684公里,穿越鄂豫皖三省19县市,历时225天。 风餐露宿,常遇毒蛇猛兽、山洪险崖。 曾跌落悬崖被救,因蓬头垢面被误当野人送公安局。 山区百姓的贫困更震撼他:想种桂花致富却因不懂习性种死,不识漫山可作饲料的豆科植物。 这坚定了他科技助农的决心。 最终,他采集3117种植物标本,成为全面科学考察大别山第一人,成果为国家“星火计划”提供依据。 1990年,何家庆挂职绩溪县科技副县长。 他坚信“知县即知县情”,半年走遍全县23乡,翻越所有山头,采集1536份标本,写出15万字《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开发》。 他31次深入尚田乡指导科学养蚕,使该乡1991年灾年蚕茧增产20%,增收30多万元。 洪水来袭,他带病抗洪,多次昏倒,感染血吸虫病。 在重灾区,他捐出1000元,称“虽无力挽巨浪之臂,却有一颗火热的心”。 他注意到魔芋价值,自费引种,31个点试种500亩均丰收,总收益超400万元。 结合实践,他写出中国第一部系统性《魔芋栽培技术》(18万字),无偿传授农民。 850天挂职期,他697天在乡间,被誉为“焦裕禄式的县长”。 1998年,49岁的何家庆为推广魔芋种植,助力西南扶贫,带着积攒的27720元,留下诀别信般的家书,再次踏上征程。 305天内,他跨越8省市,行程31600公里,向2万多人传授技术。 此行九死一生:遭遇17次车祸、2次持刀抢劫、被毒蛇咬伤、甚至被拐卖至黑煤矿做苦工。 长期风餐露宿使他形如乞丐,体重从60公斤暴瘦至40公斤。 但他采集到17种魔芋,证明中国是魔芋原产地,让数万农户受益,赢得“魔芋大王”美誉。 面对荣誉(包括国家奖励的10万元)和不解,何家庆始终淡然:“我是人民教师,当为人民服务。” 他将奖金悉数捐给贫困学生,自己仍是一身旧中山装、解放鞋、竹签绑腿的眼镜。 2019年,扶贫路上昏倒的何家庆被确诊癌症晚期。 病榻上,他立遗嘱捐献眼角膜,希望帮山区孩子“看到光明”。 同年10月19日,这位将一生献给扶贫事业的教授与世长辞,享年70岁。 临终前夜,他牵挂的仍是农民种植的瓜蒌能否丰收。 何家庆用一生践行了“谁给我一捧土,我还他一座山”的誓言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他物质清贫,精神富足;外表如“苦行僧”,内心燃烧奉献之火。 他的故事,是信仰与初心的力量写照。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