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大军南下,号称“百万之众”(实际兵力约87万,其中前线主力30万,余者分散在各地,尚未完全集结),兵分三路:东路由苻融(苻坚之弟)率25万先锋直指寿阳(今安徽寿县),中路由苻坚亲率主力跟进,西路由姚苌(羌族将领)沿长江而上。 东晋以谢安为总指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8万军队迎击,主力为北府兵。 前秦先锋苻融迅速攻克寿阳,派梁成率5万军队驻守洛涧(今安徽淮南东),封锁淮河,阻止东晋军队西进。谢玄派刘牢之率5000北府兵夜袭洛涧,大败梁成,斩杀1.5万人,打破前秦的封锁,士气大振。 东晋军队推进至淝水(今安徽寿县东南)东岸,与前秦军队(苻坚已率8千骑兵抵达寿阳,前线兵力约20万)隔河对峙。谢玄派人向苻融提议:“秦军紧逼淝水布阵,我军无法渡河,请秦军稍退,让我军过河后一决胜负。” 苻坚认为可趁东晋军队半渡时突袭,同意后退。但前秦军队多为各族强征而来,士气低落,且内部矛盾重重(鲜卑、羌等族将领暗中希望前秦战败)。后退命令下达后,军队瞬间混乱,无法控制。 前秦降将朱序(原东晋将领,被迫降秦)趁机在阵中大喊:“秦军败了!”士兵信以为真,纷纷溃逃。苻融试图阻止溃退,却被乱军战马撞倒斩杀。 谢玄见秦军崩溃,立即率北府兵渡河追击,秦军全线溃败。苻坚中流矢受伤,单骑逃回洛阳。溃兵一路狂奔,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东晋追兵,甚至“草木皆兵”(见路边草木都以为是东晋军队),死伤无数。 淝水之战后,前秦主力尽失,国力骤衰。北方各族趁机独立:鲜卑慕容氏重建燕国(后燕、西燕),羌族姚苌杀苻坚建立后秦,拓跋氏(代国后裔)建立北魏,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战。 东晋以8万兵力击败20万秦军,保住了江南政权,延续了司马氏统治。战后谢安声望达到顶峰,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得以继续发展。 淝水之战后,南北统一的进程中断,形成“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持续近200年):南方东晋→宋齐梁陈(南朝),北方各族政权→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直至589年隋朝才完成统一。 前秦的崩溃使北方各族政权重新崛起,加速了氐族、鲜卑等民族与汉族的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为后来隋唐的统一奠定了民族基础。 前秦的“强而不稳”(表面强大,内部矛盾尖锐)与东晋的“弱而不散”(虽弱但核心精锐、指挥统一)形成对比。它不仅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南北政权的互动与民族融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