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吕蒙擒杀关羽,历史评价却极低? 说起三国,大家对关羽的印象,大多是“义薄云天”“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这位留了美髯、骑着赤兔、手持青龙偃月刀的大将,在《三国演义》里可谓是光环护体。而吕蒙呢?那个策马白衣、奇袭荆州的将军,反倒成了“偷袭者”“小人”。历史怎么走着走着,把一个军事奇才评价成了“妖魔”?咱今天就好好聊聊吕蒙和他那场改变三国格局的大行动。 公元219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这年冬天,他北伐曹魏,围困襄樊,水淹七军,活捉于禁,斩庞德,可谓风头一时无两。但正是这时候,吕蒙暗中“白衣渡江”,从背后捅了他一刀。 很多人一听“偷袭”就觉得卑鄙,但别急着站队。咱得先把这场仗的前因后果讲清楚。 那时候的荆州,是刘备从孙权手中借来的。借是借了,但刘备一借不还,还派关羽常年驻守,防着东吴,就像防贼。孙权几次派人要地,关羽都冷脸拒绝。孙权当然不高兴了,但也不敢轻举妄动,直到关羽北伐、荆州空虚。 这时候,吕蒙已经悄悄换装“生病”,把军务假手于陆逊,自己装作退隐。接着,突然起兵,出奇制胜,“白衣渡江”,在民众毫无察觉中拿下了荆州的门户。 这里没有小说中的“黑夜伏击”“神兵突袭”,而是一次经过严密筹划的政治军事行动。吕蒙不仅用兵精妙,还下令严守军纪,保护百姓,荆州百姓甚至说:“蒙将军来,不扰我民,我们心悦诚服。” 所以,这不是“偷袭”,是抓住战略空档、快狠准的军事突破。 很多人说吕蒙“杀了关羽”,但其实关羽死时,吕蒙并不在场。 关羽兵败,是因为后路被截,前方不克,内外交困。他曾向东突围,却被孙权早安排好的部队拦住,最后走投无路,在临沮(今湖北公安)被擒杀。执行任务的将领是潘璋部将马忠。 吕蒙真正的厉害,不在于亲手杀人,而在于布下了一张天网,让关羽插翅难飞。 可即便如此,关羽毕竟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战功赫赫、忠义为先。杀这样的对手,自然会激起民间感情的波动。尤其是到了明清,官方舆论倾向于尊崇“忠义”,那吕蒙自然成了反面教材。 但从实事求是的角度看,吕蒙是“将”,他执行的是“君”的命令。孙权早就想收回荆州,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时机。吕蒙能实现这项战略目标,是因为他有判断、有胆识、有能力。你说吕蒙不义,那孙权是不是更不义?问题没那么简单。 吕蒙出身寒微,早年被人瞧不起,说他“吴下阿蒙”,文化水平低。但后来,他痛下决心读书,日夜苦学,连孙权都感叹:“非复吴下阿蒙矣。” 你要知道,在三国那个文武分明的时代,一个“粗人”能自我提升,成为一代军政复合型人才,这得有多强的意志?而且吕蒙并不是一员“武夫”,他的兵法策略和心理战术,也为后世多次借鉴。 就说“夺南三郡”那次,吕蒙用假装“兵退”的手法,制造虚假信息,导致敌军不设防,轻松拿下战略要地。这种用兵方式,后来在《孙子兵法》研究和军事教材中多次被引用。 吕蒙之后,像司马师、钟会、李靖等名将,都从他这里学到了对占领区军纪、情报战、心理战的经验。明朝的曾国藩,也特别推崇吕蒙在占城守纪方面的表现,认为他是“士兵纪律”的典范。 最早,吕蒙在正史中的形象是非常正面的。 南朝的《三国志》对他评价高,陈寿没有一句批评之词;到了唐宋时期,吕蒙不仅入选《十七史百将传》,还被列入武庙七十二将,和诸葛亮、张飞、关羽、周瑜等并肩站在“顶配历史将领”的位置。 可是,到了明清之后,吕蒙的形象一落千丈。 为何?因为《三国演义》火了。《三国演义》把关羽写得神乎其神,成了忠义楷模,而杀了关羽的吕蒙,自然就成了反面角色。再加上明清思想中“忠君”“守节”的观念强烈,那些在政治上“见风使舵”的人物普遍不讨喜。 李贽干脆一句话:“吕蒙、陆逊,妖魔尔!”直接把人打成坏蛋。 蔡东藩更狠,说吕蒙“亲汉贼而仇汉裔,蒙心何在?”这话翻译一下就是:你帮着篡汉的孙权,还杀了代表汉族正统的关羽,你这人没良心! 可问题是,三国时期哪有“民族”概念?魏、蜀、吴的争斗,说白了是军阀之间的权力博弈。“汉贼”这种说法,根本是后人套上去的“帽子”。 毛泽东在延安讲课时,说:“吕蒙如果不读书,不善用兵,怎能做东吴统帅?”这不是随口一说,这是军事思维的肯定。 包括国民党的胡琏也提倡在故乡修吕蒙庙,说吕蒙代表了一种“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对后代有教育意义。 再说,吕蒙不是一将成名便得意忘形。他在杀关羽后不久就病死了。据《三国志》记载,吕蒙“疾甚”,孙权前去探视,还未见人已听他哀号痛哭。很多史学家认为,这种哭不是生理之痛,而是心中的负疚。 吕蒙或许知道,自己做的,是为国家、为战略,但同时,他也知道自己杀的是一位“值得尊重的对手”。这份人性,才是吕蒙最值得敬重的地方。 归根结底,吕蒙的“恶名”,是历史话语权转移的结果。 文学影响大过史实,舆论导向偏向感情胜于理性,再加上民间宗教层面对关羽的“神化”,吕蒙就成了那个“该背锅”的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