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道士毕云路过日军哨卡,因为没有向日军鞠躬,被毒打了一顿。他大怒,伤好后,他活跃于日军据点,专杀落单日军报仇!
1942 年 12 月 4 日,荣成县荫子乡西夏埠村山头枪声大作。
27 岁的八路军威海抗日一区区长毕云,捂着腹部伤口,肠子从指缝渗出,染红道袍。他背靠岩石,手中驳壳枪早已没了子弹。
身边 20 多名战士大多倒在血泊中。日军包围圈越缩越小,翻译官喊话传来:“毕云,皇军知道你武功高强,只要投降,高官厚禄少不了!”
毕云啐了口带血唾沫,摸出最后一枚手榴弹。他想起四年前被日军毒打的午后,想起天后宫见证他复仇的老槐树,低声说:“师父,徒儿今日就去地府找这些鬼子算账!”
要知道,毕云能有如此勇气和决心,与他此前的经历密不可分。
1912 年,毕云生于山东威海穷苦人家,自幼因体弱被天后宫老道士收养,人称 “小老道”。十多岁起习武,师从武术师傅阎宝山及郑维屏部教官芦子真,精通刀枪棍棒与剑术,16 岁便被推举为天后宫主持并收徒李文。
原本在天后宫平静生活的毕云,却因日军的入侵,彻底改变了人生轨迹。
1938 年 3 月 7 日,日军舰炮声中,威海卫第二次沦陷。毕云站在天后宫门口,看着日军插上 “膏药旗”,气得拳头捏紧。
徒弟李文劝他关庙门,毕云却说:“天后宫是威海人的精神寄托,关了门,乡亲们就没盼头了。”
三日后,毕云下山采购药材时在北门哨卡被日军拦住,伍长逼他鞠躬,他怒斥 “只拜天地,不拜侵略者”,遭木棍、枪托毒打至昏死。苏醒后发现三根肋骨断裂,他砸碗怒吼:“此仇不报,不配为中国人!”
然而,日军没打算放过毕云。一周后,一队日军闯入天后宫,借口搜查抗日分子。
毕云据理力争,却被日军中队长佐藤吊在老槐树上。佐藤用马鞭抽打,逼问:“你是不是八路军?” 毕云咬牙不答。
徒弟李文哭喊着扑过来,被日军踹开。佐藤抽出军刀抵住毕云咽喉:“不说就杀了你!”
危急时刻,商会会长带人赶到,以 “天后宫是宗教场所” 为由,救下毕云。
当晚,毕云在柴房磨了一整夜匕首,对李文说:“明天我就下山,不杀鬼子,绝不回庙!”
就这样,毕云开始了他的复仇行动,而这次行动,也成为了他抗日生涯的起点。
第二天傍晚,毕云潜伏在日军据点附近,盯上两名巡逻士兵。
他猫着腰跟了半里多地,等两人走进小巷,突然跃起,匕首划过一名士兵喉咙。另一名士兵刚要举枪,毕云踢飞步枪,扫堂腿将其绊倒,匕首刺进心脏。
这是毕云第一次杀人。看着地上两具尸体,他只有痛快:“这才刚开始。” 随后消失在夜色中。
此后三个月,毕云专杀落单日军。他的匕首又添五条鬼子性命,“小老道” 名号在威海传开。日军悬赏五百大洋,却始终抓不到他。
1938 年夏,毕云听说国民党郑维屏部在豹虎山抗日,决定加入。李文劝他:“师父,郑维屏这人不靠谱,您再想想。”
毕云却说:“现在打鬼子最要紧,个人恩怨先放一边。”
在郑维屏部,毕云很快崭露头角。他孤身潜入日军据点,一刀割喉两名哨兵,还把头颅挂在据点门口,震惊日军。
郑维屏因此重用他,让他当武术教练。但时间一长,郑维屏克扣军饷、强征民夫,甚至勾结日伪军的真面目暴露。
毕云多次劝谏无果,1940 年 2 月愤然离去,临走质问:“你对得起威海的父老乡亲吗?”
离开郑部后,毕云在山里迷路三天,饥寒交迫时被八路军威海大队救下。
队长刘安说:“同志,跟我们走吧,我们才是真心抗日的队伍。” 毕云看到了希望。
加入八路军后,毕云大展身手。他带领特工队四处出击,伏击日军哨兵、截击运输队,缴获物资送往根据地。
日军宪兵队队长龟田在日记里写:“毕云,皇军闻之色变。”
1941 年夏,毕云担任威海一区区长兼中队长。他扮商人砍断汉奸电话线,带队端掉伪军据点,斩杀作恶多端的小队长。
战士们都说:“跟着毕区长,鬼子汉奸都得哆嗦!” 毕云却总说:“我就是个道士,杀鬼子是替天行道。”
1942 年春,在威海工委书记刘锡荣介绍下,毕云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工作更拼命,有难事儿总是抢着上。
然而,一场生死之战即将来临。
1942 年冬,日军发动 “拉网式扫荡”。毕云率区中队掩护群众转移,连续突破两道封锁线后,在西夏埠村陷入重围。
“同志们,拖住鬼子,让乡亲们先走!” 毕云架起机枪扫射。日军三次冲锋,都被打退,留下二十多具尸体。
激战中,一颗子弹击中毕云腹部,肠子流出。他塞回肠子,用绑腿包扎,继续射击。
通讯员小刘要背他走,毕云一脚踢开:“别废话,我还能打!”
打到黄昏,毕云身边仅剩三名战士,他拉响手榴弹高呼 “下辈子还一起打鬼子”,扑向日军同归于尽。
毕云的遗体最初被埋在沟于家村大庙后,解放后迁到文登天福山陵园。他的事迹被绘成壁画,永远留在威海人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