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联合国秘书长提议:废除五常的一票否决权,结果俄罗斯一票否决,只留下四个字让古特雷

联合国秘书长提议:废除五常的一票否决权,结果俄罗斯一票否决,只留下四个字让古特雷斯尴尬了。

2025年7月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提出的废除五常一票否决权,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接一句“你越权了”,古特雷斯的提议当场被俄罗斯的否决权驳回。

早在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为避免大国冲突重演,《联合国宪章》赋予中、美、俄、英、法五大常任理事国对安理会决议的否决权,这套机制在冷战时期曾有效防止美苏直接对抗,但随着国际格局变化,其局限性日益凸显。

古特雷斯的提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他在7月初公开表示,一票否决权已成为国际决策的“绊脚石”,尤其在应对俄乌冲突、叙利亚危机等热点问题时,安理会屡屡因大国分歧陷入僵局,然而,这位葡萄牙外交官显然低估了改革的阻力。

俄罗斯的反应堪称迅速且强硬,扎哈罗娃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秘书长的职责仅限于“协调和管理”,无权触碰安理会核心机制,紧接着,俄方直接动用否决权,让这项提议胎死腹中。更耐人寻味的是,美英两国罕见地与俄罗斯站在同一阵线,默认支持反对改革的立场。

这种立场的一致性背后,是大国对自身核心利益的清醒认知,一票否决权不仅是权力象征,更是大国间的“战略平衡器”,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多次否决西方制裁决议,美国则在巴以问题上频繁使用否决权保护以色列。

正如卡内基基金会的分析指出,一旦废除这一机制,联合国可能沦为“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机器,而西方国家在成员国数量上的优势,将使中俄等国的话语权被严重稀释。

中国的态度则展现出独特的平衡性,中方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尤其强调非洲国家的“历史不公”,但反对将改革工具化。

2025年2月,王毅外长在安理会会议上提出“主权平等”与“公平正义”原则,暗示否决权的使用需更谨慎。这种立场既呼应了全球南方国家的诉求,又避免与现有五常直接对抗。

改革的困境远不止于大国博弈,根据《联合国宪章》,任何改革需联大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并获五常一致同意,这意味着即使193个成员国中有129国支持,只要五常中任何一国反对,方案就会失效。

2022年联大曾通过决议,要求否决权行使国10日内接受质询,但实际执行效果有限,非洲国家虽占据联合国30%席位,却在安理会常任席位中“零代表”,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改革诉求更显迫切。

这场交锋也暴露了秘书长角色的局限性,根据宪章,古特雷斯的职责是“国际公务员”,而非决策者,俄罗斯将其比作“看门人”,虽言辞尖锐,却道出了制度现实。

即便如此,古特雷斯的提议仍有其价值,它迫使国际社会重新思考:当安理会在加沙、乌克兰等危机中屡屡失语时,联合国的权威性该如何维系?

历史经验表明,联合国改革往往是渐进式的,2024年中国在联大中提出“行动导向”原则,主张通过具体议题协商积累共识,非洲国家则建议设立“过渡机制”,先增加非常任理事国席位,这些方案虽未触及否决权核心,却为打破僵局提供了新思路。

如今,古特雷斯的改革提议虽遭否决,但围绕联合国未来的讨论远未结束,这场“碰壁”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碰撞,却也让世界看清了改革的真实困境。

在大国利益交织、全球治理需求激增的当下,如何平衡“特权”与“公平”,或许才是联合国真正需要破解的世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