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老年人饭量越大,就越健康?

转自:扬子晚报

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周长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密不可分,对于老年人而言,这一点尤为关键。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饮食摄入的合理性对健康和寿命的影响愈发显著。但老年人饭量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多多益善”,而是有着复杂的科学内涵。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等权威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超过70%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问题,其中既有营养不良,也有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等问题。这表明,老年人的饮食状况不容乐观,厘清饭量与健康的关系迫在眉睫。

饭量大≠健康长寿

很多人秉持着“能吃是福”的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饭量大就代表身体好、更健康。但实际上,老年人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身体对能量的需求降低。过量进食不仅无法带来更多益处,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长期过量饮食,会使身体摄入过多热量,导致脂肪堆积,引发肥胖。肥胖是众多慢性病的高危因素,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我国老年肥胖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老年人高出40%。

过量饮食还会给消化系统带来巨大压力。老年人的胃肠道功能减弱,蠕动速度变慢,消化液分泌减少。一顿饭吃得过多,食物在胃肠道内难以充分消化吸收,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胀、胃痛等不适症状。长期如此,还可能导致胃炎、胃溃疡、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一项发表在《胃肠病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长期暴饮暴食的老年人,患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是正常饮食老年人的2.5倍。

饭量过小同样危害健康

饭量过小,对老年人健康同样不利。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衰退,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能力下降,需要通过合理饮食来满足身体对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若长期饭量不足,会导致营养不良,进而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据《英国医学杂志》报道,老年人营养不良与死亡率增加有关联。营养不良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使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增加感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比如,老年人常见的肺炎,在营养不良的老年人群体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明显升高。而且营养不良还会加速肌肉流失,导致肌肉力量减弱,身体活动能力下降,增加跌倒风险。同时骨骼中的钙质流失加快,引发骨质疏松,轻微的碰撞或摔倒就可能导致骨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找到适合自己的饭量平衡点

老年人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饭量平衡点,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量。首先身体活动量是重要的参考依据,根据《中国老年人膳食指南》,老年人每天应进行30分钟以上如快走等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经常运动的老年人身体消耗能量多,饭量可适当增加,而久坐不动的老年人则需相应减少食量。饮食上应注重营养均衡,保证瘦肉、鱼类等优质蛋白摄入,多吃蔬果补充维生素与膳食纤维,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建议遵循每餐七分饱原则,采用少食多餐模式,两餐间可适量加餐。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饭量需求也存在差异,老年人在进食过程中要留意身体的饱腹感,关注餐后反应,如果出现胃胀、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可能意味着饭量过大或食物选择不当,需及时进行调整,也可通过定期监测体重、体脂率等指标,来评估饮食方案是否合理。

寿命长短并非由饭量单一因素决定,而是遗传、环境、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睡眠习惯、适量的运动等,都对健康长寿有着重要意义。对于老年人而言,合理控制饭量,注重饮食质量,保持营养均衡,才是通往健康长寿的正确道路。

校对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