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成功做了一次试探,得出结论:北约也是只纸老虎! 2025 年 7 月 4 日凌晨,一枚导弹击中波兰驻基辅大使馆附属建筑。波兰通讯社报道称,爆炸导致使馆主楼玻璃破碎,当时馆内有6名值班人员,无人伤亡。 波兰外交部在事发2小时内召见俄罗斯驻波大使,要求立即解释。俄国防部表示正在核查情况,但未给出明确答复,这种回应方式与2022年11月类似事件相同。 2022年11月15日,波兰东部普热沃杜夫村遭到导弹袭击,造成2人死亡。当时波兰政府也要求俄方解释,最终调查显示是乌克兰防空导弹偏离轨迹所致。 此次事件的关键在于爆炸地点是外交使团驻地,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使馆馆舍享有不受侵犯的法律地位,这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当天上午发表声明,谴责这一事件并表示与波兰团结。但声明中没有提及《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米勒在记者会上被问及是否认定这是对北约领土的攻击时,仅表示事件仍在调查中,这种谨慎态度反映了美国对事态升级的担忧。 波兰曾要求北约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启动第四条磋商机制。但据欧盟外交官透露,德国和法国明确反对过度反应,认为应当保持克制。 这种内部分歧在俄乌冲突中经常出现,2023年波兰宣布向乌克兰提供米格—29战机时,也曾引发北约成员国之间的争论,最终需要美国协调。 俄罗斯在事发24小时后发布声明,提及不排除乌克兰防空导弹偏离轨迹的可能性,这个解释与2022年普热沃杜夫事件时的说法几乎相同。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补充说,俄军精确打击只针对军事设施。军事专家认为这是俄方的标准法律免责声明,目的是避免承认故意攻击外交设施。 这次事件暴露了北约决策机制的效率问题,30个成员国要达成军事行动共识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这影响了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在军事部署方面,北约在东翼的4个战斗群总兵力约8000人,相比之下,俄西部军区的兵力规模要大得多,这种力量对比影响了威慑效果。 能源依赖问题也制约了欧洲的对俄政策,尽管欧盟实施了多轮制裁,但2023年东欧国家仍通过第三方渠道进口大量俄罗斯天然气。 波兰是北约中军费支出占GDP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达到4%,超过北约规定的2%标准。近年来波兰大幅增加国防投入,采购了大量先进武器装备。 2023年波兰签署了1000辆韩国K2坦克的采购合同,2024年又采购了96架美制阿帕奇直升机,这些军购反映了波兰对安全威胁的担忧。 华沙大学国际关系专家分析认为,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安全更多依赖盟国承诺而非自身军力。当盟国态度不明确时,这些国家会感到特别不安。 事件发生后,波兰宣布在白俄罗斯边境新建12个军事哨所,这是波兰加强边境防务的最新举措,目的是提高对潜在威胁的监控能力。 对波兰来说,这次事件再次证明了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和脆弱性。作为北约东翼前沿,波兰经常成为俄西方博弈的焦点。 北约内部对俄政策存在明显分歧,东欧成员国倾向于采取更强硬立场,而西欧大国更注重避免冲突升级,这种分歧影响了联盟的统一行动。 从长远看,这类边境事件可能会继续发生。各方都在通过有限行动测试对手反应,同时避免触发全面对抗。 美国作为北约主导国,在平衡盟友诉求和避免卷入冲突之间面临两难选择,这种平衡将继续影响北约的对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