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人潮中,
活跃着一群年轻人。
他们身着红马甲,
用青春诠释担当,
以行动温暖城市。
2018年成立的合肥轨道晓旭春风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零星身影发展到如今6644人的规模,用7年实践书写着关于奉献与成长的青春故事,在城市脉动中用青春传递温情。
服务队创立之路并非坦途,服务队成员夏夏回忆道:“第一次为白血病儿童筹集生活物资时,服务队的力量还很薄弱。”但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向轨道基层团组织发起爱心“众筹”,依靠集体的力量,汇聚起一束束微光。
更大的挑战来自志愿者招募——彼时经验不多,主要通过服务队成员在朋友圈和各级团组织群中转发,繁琐低效的过程曾让服务队成员陷入迷茫。随后,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拥抱“志愿汇”这一全国性志愿服务综合平台,实现线上招募、工时记录、表彰管理的一键通达,志愿者队伍从此驶入“发展快车道”。
目前,该服务队已累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200余次,覆盖服务对象约2.8亿人次。
数字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微小却炽热的人间温情。节假日里,当城市沉浸在团圆与欢庆中时,志愿者们的身影却活跃在最为繁忙的站台。在跨年夜、春运大潮等关键节点,他们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坚守岗位疏导客流。
站台上,他们细心搀扶腿脚不便的老人;扶梯旁,他们耐心提醒乘客注意安全;面对携带大件行李的乘客,他们主动引导其乘坐垂梯或伸手相助;遇到因慌乱而与家人走散的孩童时,他们温暖的怀抱和轻声地安抚,成为孩子最坚实的依靠。
为了让服务更加精准有效,年轻的志愿者们勇于跨出“舒适区”,不断精进专业技能。
当社会招募无法完全满足专业助残需求时,志愿者们主动走进康复机构“补课”,认真学习辅具使用与复健知识,力求为残障人士提供更贴心、更专业的帮助。轨道交通2号线东五里井站创新配备了“无声便笺纸”,工作人员通过一笔一画地书写,清晰地为听障乘客描绘出行路线,架起一座无声的沟通桥梁。
面向青少年的“飞向轨道的雏鹰”科普活动,同样充满巧思。为了让枯燥的地铁知识生动起来,志愿者们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化身“演员”,扮演站务员、安检员等角色,结合动画短片和情景模拟,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掌握安全乘车知识。
“合肥轨道的价值观是温暖城市、幸福乘客,我们每个轨道人都在用行动践行,希望更多人能参与到我们的志愿服务中,让城市更温暖。”夏夏呼唤更多青年加入这场温暖的接力。
文字|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李想实习生叶韦芳
图源|合肥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