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无比嚣张!欧盟用鸡蛋碰石头,居然喊话中国必须30天内恢复对欧盟的稀土供应,否则就会怎样怎样!冯得来嗯再次迷失在西方强大的假象世界! 很有意思,6月25日的时候,欧盟直接对中国下达了最后通牒,中国必须在30天内取消稀土出口管制,不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7月24日的访华行程就取消,不给中国融入文明世界的机会。最近,老冯突然发现。自己的喊话完全不灵了,东方大国掌握稀土绝对优势,压根不搭理她,太没面子。 欧盟此举实在是过于自不量力。稀土,这一宝贵的战略资源,中国在全球的储量和产量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中国对稀土进行出口管制,那是基于自身的合法权益、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考量。 所谓“融入文明世界”这种说法,更是欧盟的霸权思维在作祟。这世界本就应该是多元共存、平等交流的,而不是以西方的所谓“文明标准”为唯一准则。中国在稀土问题上不会被欧盟的威胁所左右,我们坚定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行事。 冯德莱恩的这种表态也显示出她对中欧关系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中欧之间的合作应该建立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稀土问题只是一个缩影,反映出欧盟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还未能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变化,仍然妄图凭借旧有的霸权模式去压制中国,而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欧盟在工业领域高度依赖中国稀土。 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欧盟共进口12900吨稀土,近一半(46.3%,约6000吨)来自中国。且欧盟98%的稀土依赖进口,稀土永磁体的进口依赖度更是高达94%。 欧盟多个行业对中国稀土依赖程度高。汽车行业中,电动汽车的电机等核心部件需高性能磁铁,其制造几乎完全依赖稀土元素。航空航天领域,稀土用于制造飞行器的导航、通信等关键系统。电子行业的智能手机等设备,也离不开稀土。军工方面,雷达、导弹制导系统等国防装备的运行,稀土是重要支撑。 欧盟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依赖,原因如下: ●资源储备不足:欧盟境内没有大型稀土矿,无法像中国一样大规模开采稀土满足自身工业需求。 ●技术能力有限:全球稀土市场高度集中于中国,中国不仅控制60%的开采量,还主导80%以上的精炼产能,掌握全球90%的稀土精炼能力。即便欧盟从其他国家进口稀土矿石,最终往往还需送到中国加工。 ●开发受限:稀土开采和精炼对环境影响大,欧洲民众反对污染产业,使得本土开发项目面临环保组织强烈反对,限制了欧盟本土稀土产业发展。 ●时间成本高:欧盟虽有开发本土资源计划,如瑞典发现大型稀土矿床,但项目至少需要10年才能投产,远水解不了近渴。 欧盟“稀土喊话”闹剧,注定徒劳无功 近期,欧盟竟妄图用稀土喊话甚至威胁中国,这无疑是一场自不量力的闹剧。在稀土领域,欧盟完全处于劣势,其此举实在毫无意义。 中国在稀土产业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从资源储量上看,中国是稀土资源大国,拥有丰富且种类齐全的稀土矿。在开采环节,中国掌握着全球大部分的稀土开采量,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而在最为关键的精炼环节,中国更是占据绝对优势,掌控着全球90%的稀土精炼能力。相比之下,欧盟境内缺乏大型稀土矿,几乎98%的稀土依赖进口,在稀土产业链上游就严重受限。 欧盟多个重要行业对中国稀土有着极高的依赖度。在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的当下,其电机等核心部件的制造离不开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航空航天领域,从飞行器的导航系统到通信设备,稀土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电子行业中,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电子设备的生产也都依赖稀土。可以说,离开了中国的稀土供应,欧盟的这些产业将面临严重的停滞风险。 欧盟选择在稀土领域对中国进行挑衅,就如同拿着自己的短板去挑战中国的最强项。这不仅无法对中国造成实质性威胁,反而会让自身陷入更为被动的局面。如果欧盟执意采取不当行动,导致中国减少稀土供应,首当其冲受损的将是欧盟自身的工业体系和经济发展。 欧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稀土问题上与中国对抗是不明智的选择。合作共赢才是双方应该追求的方向。中国一直秉持着开放、合作的态度参与全球稀土市场,欧盟若能放下无谓的威胁,与中国在稀土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才能实现自身产业的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稀土产业链的健康运行。否则,这场“稀土喊话”闹剧最终只会以欧盟的失败而告终。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