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7月7日清晨,安徽安庆刑场戒备森严,百余名清军押着一位身穿囚衣的男子缓步而来。他不是别人,正是刚刚发动起义、刺杀清廷巡抚恩铭的革命党人——徐锡麟。等待他的,是一场骇人听闻的极刑。
前一天,徐锡麟在安庆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突然发难,枪杀恩铭,试图点燃反清火种。然而,起义因援军未至迅速失败,徐锡麟被捕,家人也遭牵连。清廷震怒,两江总督端方亲自督办此案,定其为“谋反”,判处极刑。
行刑当日,徐锡麟被绑在木桩上,刽子手先以铁锤重击其下体,意图羞辱与折磨并存。随后,刀刃划开胸膛,心脏被活生生剖出。据部分史料记载,这颗心脏被用于“祭拜”恩铭,甚至被恩铭亲兵炒熟下酒,以此宣泄仇恨、震慑民众。
尽管“炒心下酒”之说多见于野史,但“剖心处死”确有正史记载。《清史稿》虽未详述过程,但明确指出徐锡麟被“剖心”处决。彼时,凌迟虽已在1905年明令废除,但在特殊政治案件中仍被秘密使用,成为清廷震慑革命者的极端手段。
这场血腥处决不仅揭示了清廷对革命力量的残酷镇压,也反映出当时法治名存实亡、权力滥用的黑暗现实。徐锡麟虽死,却成为辛亥革命前夜的重要象征,激励了无数后来者走上反清之路。他的牺牲,是清末革命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一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