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新干县一家华莱士快餐店内,20余位老人散坐于塑料座椅上。餐桌上不见汉堡与可乐,只有皱巴巴的汗巾。空调冷风不断吹送,而店员举着喇叭的喊话在嘈杂中显得无力:“要聊天去外面聊,这里不是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花白的脑袋动了动,却无人起身离开……这一幕被镜头捕捉,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代际权利与公共资源的热议。
这些老人被贴上“贪凉占座”的标签,但表象之下暗流涌动。当地政府人员轻描淡写地解释:“老人们只是散步路过,看见有空调就进去了。”然而,店员含泪道出另一面,老人每月养老金仅2000元,若在家开整日空调,电费便要耗去一成收入。更刺痛人心的是,民政部普查揭示全国76%的社区活动中心常年大门紧锁,棋牌室积灰,图书室堆满杂物……3亿老人为何成了无处落脚的“蒲公英”。
快餐店的困局是商业逻辑与生存需求的直接碰撞。新干县这家华莱士的营业额因占座暴跌三成,顾客端着餐盘无处可坐,薯条在托盘里渐渐变软。商家被迫以喇叭驱赶,却陷入“缺乏人文关怀”的指责旋涡。这不仅是商业场所的尴尬,也是公共服务缺位转嫁的恶果。当防空洞贴着“军事重地”封条,社区凉亭晒着居委会的辣椒,老人们只能本能地扑向最近的“冷源地”。
破解困局需在公共服务端重塑链条。新干县民政局坦言现有老年服务站由社区用房改造,“面积不大,容纳有限”,而金川镇虽在新建两家服务站,但面对汹涌的银发浪潮仍是杯水车薪。反观上海普陀区,早已织就一张细密的纳凉保障网,他们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延长开放时间,提供消暑茶饮;“一键通”设备为老人直连高温应急服务;志愿者上门排查空调隐患,为孤老送上4万份爱心餐食……所有这些暖心模式,无不证明着高温关怀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嵌入日常“系统工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应付,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更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创新协作机制才能打开死结。如杭州将废弃核酸亭改造为“爱心避暑舱”,南京咖啡馆推出10元3小时纳凉套餐……这些有益探索,揭示了政府、市场、社区的三方协同,化危机为转机的智慧;而企业同样可以精准施策。比如华莱士,若能联合社区划定非高峰时段公益纳凉角,既保障经营又彰显温度,政府辅以水电补贴或税收优惠,就有可能避免商家与老人的直接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