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称欧洲无意与中国脱钩欧洲在与美国的博弈中难以与中国割裂,背后是经济、技术和全球治理等多方面的深度绑定。
从经济层面看,中欧贸易的紧密程度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双方每天的双边贸易额高达 23 亿欧元,在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等产业链环节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格局。中国市场为欧盟企业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增长空间,比如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葡萄酒消费国,持续拉动着欧盟葡萄酒出口,这种市场活力让欧洲在应对美国关税冲击时多了一份缓冲。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成功运营更是 “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欧合作的典范,为欧洲南部地区的物流网络注入了新动能。
技术领域的相互需求同样显著。欧洲议会的报告曾指出,至少 14 个欧盟成员国在通信设备领域高度依赖中国企业,德国、奥地利等国超过半数的电信网络设备来自华为和中兴。这种依赖并非单纯的技术输入,而是 2015 年中欧签署 5G 联合声明后,在标准制定、技术应用等方面长期协作的结果。更关键的是,在绿色转型所需的稀土元素和电池技术上,中国的供应链地位目前难以撼动,欧洲若想实现 “绿色新政” 的减排目标,短期内找不到能完全替代中国的供应方。
全球治理层面的共识也让欧洲需要中国的支持。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上,中欧曾多次展现合作行动力,而美国近年来的单边主义行径却让欧洲警惕。比如特朗普政府对欧盟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拜登政府的部分政策也被欧洲视为可能削弱全球贸易规则,这促使欧洲更重视与中国在多边机制中的协调。欧洲中国事务智库联盟的报告显示,在欧盟定义的 137 种 “依赖非欧盟生产商” 的进口产品中,中国产品占总价值的 52%,涵盖从稀土到关键工业组件的多个领域,这种供应链深度让欧洲难以承受与中国 “脱钩” 的代价。
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合作的价值。当美国不断以自身利益为先、动辄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时,欧洲意识到过度依附美国存在巨大风险。维护自身战略自主性的需求,让欧洲不得不珍惜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 这种合作不仅能对冲美国政策波动带来的冲击,更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为欧洲争取更多话语权。无论是市场规模、技术协作还是全球治理中的协同,中国都已成为欧洲平衡美国影响力、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伙伴,这种多重维度的绑定,使得欧洲在与美国的博弈中无法轻易与中国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