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了电商平台“零差评”背后的灰色产业链,揭露了一些商家与网络水军勾结,通过刷好评、删差评、伪造交易记录等制造“零差评”假象,误导消费者购买名不副实的商品,引起关注。
在数字浪潮的席卷下,网络购物成为生活常态,买家评价也成了消费者购物决策的重要依据,其承载着真实的使用体验,帮助人们筛选商品、判断优劣、避开雷区。然而,伪造各类“零差评”假象,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更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对虚假“零差评”,必须“零容忍”。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商家与网络水军沆瀣一气,全然不顾商业诚信,将诚信经营的商业准则抛诸脑后。他们精心编织虚假的“好评之网”,以刷好评堆砌虚假的口碑高峰,让消费者误以为是品质的“珠穆朗玛”;用删差评抹除真实的负面痕迹,让消费者在选购时难辨优劣;通过伪造交易记录,上演一出出逼真的购物“好戏”,让消费者信以为真。相关行为,不只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粗暴侵犯,更是对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恶意践踏,让诚信经营的商家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长此以往,电商市场的信任根基将被逐渐侵蚀,行业发展也将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要想刺破这层虚假的“零差评”泡沫,平台责无旁贷,需承担起主体责任。平台掌握着海量的交易数据和先进的技术资源,应充分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构建起一套严密的监测体系。通过对评价数据的深度分析,实时监测异常情况,如短时间内好评数量的暴增、差评的离奇消失,以及交易记录中的价格异常波动、虚假物流信息等。一旦发现问题,迅速展开调查,精准锁定违规商家和水军机构,采取警告、罚款、限流、封店等严厉措施,让违规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同时,平台也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算法规则,与时俱进地更新对水军暗语的识别能力,让这些隐蔽的违规操作无处遁形。
刺破泡沫,监管部门也要挥动法律的“金箍棒”。“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相关法律法规是维护市场秩序的有力武器,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行动。一方面,提高对电商平台和商家的检查频率,不仅要审查交易数据和评价内容,还要深入调查商家的实际经营情况,防止商家与平台相互勾结、逃避监管;另一方面,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配合,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形成监管合力,让刷单商家、水军机构和参与刷单的个人无论藏身何处,都能被精准打击。对违法违规者,依法从重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让他们不敢再轻易触碰法律红线。
消费者同样要成为刺破泡沫的坚定力量,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购物时,我们不能被“零差评”的表象所迷惑,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多关注追评和差评,从中挖掘商品可能存在的问题;留意评价内容是否自然、真实,是否存在模板化、夸张化的表述;查看商家的信誉评级、开店时长、退换货政策等信息,综合判断商家的可信度。当发现可疑的“零差评”商品时,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向平台和监管部门举报,以实际行动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虚假“零差评”是电商行业发展道路上的一颗毒瘤,侵蚀着市场的健康肌体。唯有平台、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三方携手,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抵制,才能刺破“零差评”的虚假泡沫,让电商市场回归真实与公平,让消费者重拾信任,守护消费“真”风景,让诚信之光在市场中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张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