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张宗昌“一字救命”:荒诞背后的文盲军阀与文化焦虑

民国时期,直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闹出了一个啼笑皆非的笑话。1925年10月15日,济南督军府内传来一阵怒骂声。张宗昌对着一名逃兵大发雷霆:“他奶奶的!临阵脱逃?给老子拉出去毙了!”这位出身贫寒的军阀决定亲自写手令,因为他有个习惯:越是重要的军令,越要亲笔签发,这样才能显得郑重其事。

他铺开宣纸,蘸饱墨汁,先写下“民国十四年十月十五日”,然后龙飞凤舞地签上自己的大名。可当写到“枪毙”二字时,麻烦来了——“毙”字他不会写。时任秘书王翰鸣回忆,张宗昌的毛笔悬在半空,额头开始冒汗,毛笔尖的墨汁都滴到了纸上。僵持了好一会儿,张宗昌突然扭头问:“要不改打军棍?”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张宗昌小时候只在私塾读过半年《三字经》,后来闯关东当矿工,全靠枪杆子起家。虽然当了督军后请了前清举人当老师,但识字量始终有限。

秘书建议“打二百军棍”,可新问题又出现了——繁体“棍”字笔画太多,张宗昌试写了两次都成了一团墨迹。现场的卫兵后来告诉记者,督军突然把毛笔一摔,哈哈大笑道:“算了,这小子命不该绝!放了吧!”这个荒唐的场面背后,其实反映了张宗昌复杂的文化情结。他虽然出身草莽,但对文化有着特殊的敬畏之心。主政山东期间,他拨款30万银元重建山东大学,还主持刊刻《十三经》,重金礼聘梁启超担任文化顾问。

有一次张宗昌检查学校,看到学生在练毛笔字,竟然脱了军装要跟着学写,结果把“教育兴国”写成了“教盲兴囯”,成为当时的一大笑话。他总是说“俺老张是粗人,但敬重读书人”,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兵事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一方面他要维护军纪的威严,另一方面却被两个字难住了。那个险些被枪毙的士兵,后来据说被张宗昌派去当了文书,专门负责教督军认字。虽然这个说法无从考证,但张宗昌的副官李世军在回忆录中提到,此事过后督军确实苦练了三个月书法,还命人编了一本《常用字手册》随身携带,方便随时查阅。

张宗昌的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军阀中并不少见,许多出身草莽的军阀都有类似的文化焦虑。他们一方面要维护自己的威严,另一方面又深知文化的重要性。这种矛盾心理催生了许多啼笑皆非的故事,有的军阀为了显示文化,在公文中堆砌华丽词藻,结果常常用错典故闹笑话;有的则干脆请文人代笔,自己只负责签名。

张宗昌的“一字救命”故事虽然荒诞,却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在新旧交替的民国时期,像张宗昌这样的人物既要适应现代的要求,又受制于自身的文化局限。这种尴尬处境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更是整个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