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已经没有国家愿意申办奥运了?原因只是太烧钱!
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后,巨额财政赤字成为日本政府挥之不去的阴影。疫情的冲击打乱了原有预算,延期一年以及空场举行,使得比赛氛围低迷,预期中的门票收入化为泡影。最终,东京奥运会的总支出超过150亿美元,亏损超过70亿美元。多数场馆在赛事结束后门可罗雀,却仍需承担高昂的维护成本,引发了公众的强烈质疑。
这并非个例。2004年雅典奥运会曾令希腊全国人民引以为傲,但盛况过后,却是百亿美元以上的巨额开支。许多为奥运会仓促建成的场馆赛后被闲置,成为冰冷的空壳。沉重的债务压力让希腊经济雪上加霜,最终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也重蹈覆辙。里约希望借奥运会刺激经济增长,却遭遇了工程延期、赛事期间安全问题突出、旅游业表现不佳等一系列难题。奥运场馆很快被废弃,城市财政负担加重,巨额亏损令人触目惊心,许多人对奥运会的热情也随之消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京奥运会和冬奥会的成功经验令人瞩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投入巨资建设新设施,同时升级地铁、道路和城市环境。这些投入并未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而消失,鸟巢、水立方等场馆很快成为举办演出、体育赛事和吸引游客的热门场所。2022年北京冬奥会则充分利用了2008年奥运会的遗产,部分新建场馆也采用了可拆卸、可重复利用的设计理念,大大降低了办赛成本。最终,北京冬奥会不仅没有造成财政亏损,反而略有盈余。
许多国家在申办奥运时,往往将提升国际形象、赢得荣誉作为主要目标,却常常低估了成本,缺乏周全的规划。一旦遇到不可预测的突发事件,例如疫情或经济衰退,财政风险就会急剧增加。奥运会申办方案看似美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变成一笔巨大的开支。赛后场馆的利用问题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棘手难题。许多城市缺乏长远规划,为赶工期而建造的场馆在赛事结束后便被闲置,成为需要持续投入维护的负担。
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经验在于,不仅注重奥运会的短期效益,更着眼于长远发展,将奥运遗产融入城市日常生活。当然,奥运会也带来一些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益处,例如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为运动员提供主场优势。但如果奥运场馆成为摆设,财政赤字持续扩大,公众的热情消退,那么现实的压力将很快超出预期。国际奥委会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开始鼓励未来的奥运会举办城市减少大规模建设,更多地利用现有资源。例如,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和2032年布里斯班奥运会都将主要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联合举办、分散场馆、节俭办赛也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奥运会的光环固然闪耀,但如何将这种光环转化为推动城市进步和改善民生的动力,才是对主办国能力的真正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