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栾菊杰拿到奥运冠军后,转身就宣布退役并改国籍移民加拿大,直到快五十岁的时候想要回国比赛,本以为会遭到谩骂,殊不知迎来的全是支持……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栾菊杰,中国击剑史上的传奇人物,被誉为“东方第一剑”、“亚洲第一剑”。 她的运动生涯辉煌,但退役后加入加拿大籍的选择曾引发议论,最终人们选择了理解与尊重。 1958年,栾菊杰生于江苏南京。 15岁进入体校学羽毛球,偶然接触击剑后便深深着迷。 天赋惊人的她仅训练四个月就参加全国赛,一举夺得女子花剑亚军,随即入选国家队。 她训练刻苦,意志顽强,很快崭露头角。 1978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上,栾菊杰迎来了奠定传奇的一战。 半决赛中,对手的剑意外刺穿她的左臂,鲜血染红击剑服。 面对剧痛和严重伤势,她展现出钢铁般的意志,强忍疼痛坚持打完比赛,最终夺得亚军。 这是当时亚洲选手在世锦赛上的最好成绩,她带伤拼搏的精神震撼全国,成为全民偶像。 1984年,栾菊杰的运动生涯达到顶峰。 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她一路过关斩将,勇夺女子花剑个人金牌! 这枚金牌意义非凡,不仅是她个人的最高荣誉,更是亚洲运动员在奥运击剑项目上的首金,打破了欧美选手的长期垄断。 她因此被誉为“东方第一剑”、“亚洲第一剑”。 辉煌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从1978年带伤征战世青赛起,到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退役,整整十年间,栾菊杰一直饱受肾病困扰,需要长期服药甚至注射来维持状态,硬扛着病痛坚持训练和比赛。 1988年,身体实在无法支撑的她,带着伤病和不舍退役。 退役后,命运给栾菊杰带来了新的挑战。 她的女儿出生不久便被诊断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两岁时就安装了心脏起搏器。 作为母亲,栾菊杰心如刀绞。 为了给女儿争取最好的治疗机会和生存保障,她得知加拿大拥有先进的儿童心脏病治疗技术和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 为了女儿的生命和未来,她做出了艰难决定。 接受加拿大一家击剑俱乐部的邀请,前往工作。 这份工作是支撑女儿高昂医疗费的重要来源。 但要长期稳定在加拿大生活,并让女儿享受当地医疗保障,加入加拿大籍几乎是必经之路。 经过痛苦权衡,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栾菊杰最终办理了入籍手续。 这一选择曾被一些不了解内情的人误解,但她内心深知,这是作为母亲在绝境中为救孩子所能做的唯一选择。 她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在中国。 身份的转变并未割断她对击剑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 2008年,北京奥运会盛大开幕。 50岁的栾菊杰以加拿大击剑队员身份重返奥运赛场。 当她走进北京赛场时,全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更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在比赛间隙:栾菊杰从背包里缓缓展开一幅早已准备好的红色横幅,上面清晰地写着三个大字——“祖国好”! 瞬间,全场沸腾,掌声雷动,许多观众和记者热泪盈眶。 这简单的三个字,道尽了她对祖国深沉的爱。 赛后她哽咽道:“我想让国人知道,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无论身在何处,我永远都是中国人。” 栾菊杰对击剑的热爱和对挑战的追求并未因年龄消退。 2018年,60岁的她参加世界元老击剑锦标赛,一举夺得女子花剑个人B组(60岁以上)和女子重剑B组的双料冠军! 她甚至许愿70岁时再夺世界冠军。 回顾栾菊杰的人生,她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祖国体育事业,用血汗和金牌为国家赢得巨大荣誉。 退役后为挽救重病女儿,她无奈选择加入加拿大籍,这是一位母亲在绝境中为子女寻求生路的体现。 她从未背弃祖国,始终心怀故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赤子之心。 她的故事,是个人奋斗的传奇,是母爱伟大的颂歌。 对于这样一位奉献过青春、为女儿倾尽所有的女性,理解和包容是应有的态度。 主要信源:(中国侨网——加拿大《天时周刊》:专访世界首位亚裔击剑奥运冠军栾菊杰:亮剑人生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