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目前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从莫迪的身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一目了然。 印度莫迪几乎

目前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从莫迪的身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一目了然。 印度莫迪几乎每一年都会外访,但你看莫迪已经多久没有来中国了,从2015年去西安爬了城墙后,整整十年没再来中国,这种“刻意躲着不走动”,本质上是拿“对华强硬”当国内选举的筹码, 印度人民党在历次大选中,均将边境问题作为动员民族主义情绪的工具,2020 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莫迪政府借机渲染 “中国威胁”,成功在 2024 年大选中巩固了执政地位。这种操作逻辑在印度政治生态上成为了一种依赖,每当国内经济出现问题或社会矛盾激化时,对华强硬姿态便成为转移视线的 “减压阀”。 而在边境问题上,印度的行动暴露了其战略矛盾,一方面,莫迪政府多次公开表示希望通过对话解决争端,甚至在 2024 年喀山会见中承诺推动边境局势降温,另一方面,印军持续在实控线附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025 年 1 月宣布扩大北部边境驻军规模,并推出 “活力边村计划” 强化实际控制。这种 “口惠而实不至” 的做法,既想维持对华谈判的表面姿态,又不愿放弃通过军事存在争取地缘优势的机会。 经济领域的矛盾同样显著,印度对华贸易逆差在 2024 年达到 1037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电子、制药等关键产业严重依赖中国供应链。 然而,莫迪政府为迎合国内民粹情绪,出台限制中国投资、封禁中国 APP 等措施,导致印度电子制造业损失高达 150 亿美元,大量就业机会流失。这种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的政策,凸显出印度在经济理性与政治操弄之间的艰难平衡。 印度试图在大国博弈中 “左右逢源”。莫迪政府深度参与美国主导的 “四方安全对话”,试图借助美日澳力量制衡中国。但特朗普政府近期对印度加征关税的举措,迫使印度不得不重新评估对美依赖风险。 与此同时,印度又试图通过改善对华关系缓解经济压力,2025 年 3 月莫迪在接受美国播客采访时罕见强调中印历史纽带,称两国应避免冲突。这种摇摆不定的外交策略,反映出印度在大国竞争中的脆弱性。 莫迪政府的对华政策,本质上是国内政治逻辑主导下的产物,通过制造外部紧张转移国内矛盾,既可以巩固执政地位,又能在国际博弈中争取更多筹码。但是,这种策略的可持续性值得让人怀疑,中印边境的军事对峙可能引发不可控风险,经济上的 “脱钩” 尝试则损害印度自身利益。未来中印关系的走向,取决于莫迪政府能否超越短期政治考量,以务实态度处理双边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