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名86岁老人被执行枪决,围观的百姓怒不可遏,纷纷将烂菜叶子和臭鸡蛋砸向他,这个老人到底做了什么,让人如此愤恨呢?[666] 9月10日,大连市郊刑场聚集了数千名群众。当86岁的张本政被押赴刑场时,现场响起阵阵怒骂声。一声枪响过后,这个曾垄断辽东半岛海运业半个世纪的汉奸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很难想象,这个被万人唾骂的老汉奸,年轻时也曾是个为生计发愁的穷小子。1865年,张本政出生在旅顺黄泥川村一个贫苦农家。全家挤在破旧的茅草屋里,连像样的被褥都没有。 17岁那年,张本政离开家乡到烟台一家酒楼当跑堂。他偷偷学习掌柜记账,被发现后遭到毒打,左耳从此失聪。这次屈辱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扭曲的种子,让他对金钱和权力产生了病态的渴望。 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攻占旅顺。会说几句日语的张本政主动找到日军,自愿当向导。 他带着日军在熟悉的家乡土地上烧杀抢掠,换来了200两白银的“赏钱”。这笔沾满同胞鲜血的钱财,成了他发家致富的第一桶金。 1901年,张本政用这笔钱在大连开设了政记轮船公司。表面上是正当生意,暗地里却是日军的情报据点。他安插眼线,收集军情,为日后更大的背叛行为做准备。 日俄战争期间,张本政彻底暴露了汉奸本性。他不仅向日军提供俄军布防图,还组织船队为日军运输军火弹药。每当他的船只满载着杀戮工具驶向战场,就意味着更多中国人将死在这些武器之下。 战争结束后,张本政的事业迎来巅峰期。到1937年,他已拥有32艘轮船和18处码头,垄断了辽东半岛70%的海运业务。 他的船只桅杆上高悬日本旗,船员必须向东京皇宫方向鞠躬。这些细节无不显示着他对日本主子的卑躬屈膝。 九一八事变后,张本政的卖国行径更加猖狂。他率先向关东军捐献两架飞机,并因此获得日军颁发的“勋五位瑞宝章”。在他看来,能为日本天皇效劳是无上光荣。 更令人发指的是,张本政还充当日军的帮凶,疯狂镇压抗日活动。 1934年,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因缺粮向商户购买物资。张本政得知后立即写信给日军,建议“若有商户向抗联售粮,应剿杀其全家”。 仅1932年到1945年间,经张本政举报而被捕的抗日志士就达137人。这些爱国人士大多遭到酷刑折磨,许多人再也没能回到家人身边。而张本政却靠着这些“功劳”不断得到日军赏赐。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已经80岁的张本政非但不知悔改,反而企图做最后的垂死挣扎。 他紧急组织“大连地方自卫委员会”,妄想配合日军残余势力继续抵抗。在一次商人集会上,他还叫嚣“日本皇军必会卷土重来”。 然而现实很快给了他沉重一击,苏联红军进驻大连后,这个不可一世的汉奸立刻变成了惊弓之鸟。他躲进地下室瑟瑟发抖,后来化装成乞丐企图逃跑,却最终还是落入法网。 1946年,张本政被民主政府抓获。搜身时,办案人员从他贴身衣襟里发现了缝藏的日本勋章。 在公审大会上,当控诉人提到他运送军火的船只曾炸沉中国渔船时,死难者家属哭喊着要冲上审判台。 整个审判过程中,张本政始终低着头,再也没有了昔日作威作福的嚣张气焰。面对铁证如山的罪行,他只能承认自己“对不起祖国和人民”。 9月10日执行枪决时,现场群众情绪激动,许多人自发燃放鞭炮庆祝。一个86岁的老汉奸,终于为自己半个世纪的罪恶付出了代价。 贫穷不是投靠侵略者的理由,受过屈辱也不能成为出卖同胞的借口。当一个人为了个人利益而背叛民族大义时,等待他的只能是历史的审判和人民的唾弃。 那阵阵庆祝的鞭炮声,至今仍在提醒着世人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无论爬得多高,都不能背叛脚下的土地。 信源: 《大连市志》 《辽宁日报》历史档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