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03年,章太炎在《苏报》上大胆讽刺慈禧太后,还说光绪帝是“小丑”,老佛爷勃然

1903年,章太炎在《苏报》上大胆讽刺慈禧太后,还说光绪帝是“小丑”,老佛爷勃然大怒,要把他处死,谁知章太炎却提前躲进了租界不出来,慈禧实在没办法,最后想了个昏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03年夏天,一篇署名章太炎的文章登上了上海《苏报》的头版,他在文章中直指当时清朝权力核心的两位人物,光绪皇帝被称作“载湉小丑”,意思是才识浅薄,不足以担当国家重任。   慈禧太后则被指控长期把持朝政,操控大权,不顾国家命运,这篇文章在报纸上公开刊出,迅速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报馆门前围满了翻阅的人群,许多人交头接耳,也有人对作者的胆量表示震惊,消息传到北京,慈禧太后勃然大怒。   章太炎出生在浙江余杭,是清末一位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启蒙者,他早年接受传统教育,对经史子集颇有研究,后来受到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影响,逐渐对清朝统治产生强烈不满。   他曾支持改良,但戊戌政变发生后,他开始转向主张革命,认为改良已经无法挽救这个腐败的政权。   章太炎与《苏报》的关系密切,那时,《苏报》已经成为传播进步思想的重要阵地,他与邹容、章士钊等人常在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清廷政策。   这一时期,康有为在海外发表《与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呼吁维新派支持立宪,不主张推翻清朝。   章太炎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予以回应,不仅反驳康有为的观点,还借机批判整个清廷统治,指名道姓攻击当权者。   清政府获悉后立即做出反应,两江总督接到命令,派人赶往上海搜捕章太炎,租界巡捕房收到照会后开始调查,并于6月30日突袭《苏报》报馆,章太炎早有准备,提前转移到英租界内一户华人住宅中。   清政府派出代表多次要求英方配合逮人,但租界拥有治外法权,英方明确表示,清廷无权在租界内直接执行中国法律,章太炎得以安然无恙地藏身于租界之中。   清廷一计不成,又通过外交渠道试图引渡章太炎,他们向外国公使团提出条件,愿意付出银两和铁路路权换取章太炎的引渡权。   一度有国家态度不明,但随着当时沈荩案的曝光,清政府镇压新闻言论的行径引发国际舆论强烈批评,英国政府最终拒绝清廷要求,明确不予引渡。   局势陷入僵局,清廷又转向华人会馆寻求帮助,期望通过地方势力迫使章太炎离开租界,清廷派人向会馆头目许以厚利,希望他们设法将章太炎“劝出”租界。   但不少人本就敬重章太炎的学识和气节,不愿出手相助,这一做法非但未奏效,反倒引起更多人对清廷做法的不满。   为了避免更大的外交事件,同时也为减轻对同伴的连累,章太炎决定主动现身,他在租界中公开露面,前往报馆接受租界当局的拘留。   邹容也在此前一天选择自首,由于他们是在租界中被捕,因此仍受租界法律保护,不属于清廷直接审判范围。   随后,上海会审公廨开始对章太炎、邹容等人进行联合审理,清政府一方提出严厉控诉,指控他们发表煽动性文章,意图颠覆政权,租界法庭则坚持按照西方法律程序进行,不接受清廷的重刑要求。   章太炎在庭上表示,那篇文章原为私人信件,未经允许刊登报上,不应负刑事责任,清廷反复施压,但会审始终未能达成一致,英方最终坚持将刑罚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到了1904年5月,清政府在外交上的处境更加被动,不得不接受妥协,章太炎被判处三年徒刑,邹容两年,《苏报》则被永久查封。   这场被称作《苏报案》的事件引发了全国舆论广泛关注,尽管章太炎被投入提篮桥监狱,但舆论场上对清政府的批评从未停止。   狱中,章太炎用布条和煤灰书写文章,继续表达自己的主张,他在思想上的坚持并未因牢狱之灾而动摇,三年后出狱时,他立即前往日本,与孙中山等人会合,加入同盟会,继续从事革命宣传工作。   这一事件看似清廷一时压制住了异见之声,实则反映了它在政治、法律、外交各方面的无力,慈禧太后使用的这些手段,在当时已被许多有识之士视为昏招。   它不但没有平息反对声浪,反而进一步激发了民众对清廷统治的反思与抗议,章太炎以文章为刃,揭开了一个朝代政治失效的现实图景,为后来的革命浪潮埋下伏笔。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章太炎撰联斥慈禧——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