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南京大学打电话找上了东南大学,商量说,咱俩合并吧!合并之后我们的实力肯定超过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一想是这个理,于是就认真考虑其如何合并的事情,其他都好说,主要是合并之后名字怎么取呢? 而这通不足三分钟的通话,点燃了中国高教史上最戏剧性的合校博弈,两个同源顶尖学府试图重组为超级大学,却最终倒在一个看似微小的问题上,合并后该叫什么名字? 时针拨回1902年,当年张之洞奏请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在南京成立,此为两校共同血脉的起点。 在1928年,它已壮大为亚洲第一的国立中央大学,文理工医俱全,与清华、北大鼎足而立。 而1952年院系调整如巨斧劈下,文理学科并入金陵大学旧址,沿用南京大学之名,工学院留守四牌楼原址,变身南京工学院,也就是东南大学的前身。 早在分家时就埋下微妙伏笔。南大继承中央大学档案与校史叙述权,东大则占据百年老校区,大礼堂的穹顶仍镌刻着国立中央大学徽记。 到1998年,南大以21个A类学科领跑文理领域,东大凭工程学全球前万分之一的ESI排名傲视工科。 两校如同被硬生生拆开的双生子,各自长成巨人,却始终共享着四牌楼梧桐树下的记忆基因。 到了1998年的高校圈正经历地震式重组,浙江大学刚完成四校合并,新浙大声势直逼清北,四川大学并校后科研经费暴涨40%。 而就在这个时候国家启动985工程,南大入选首批九所,而东大却暂未入列,之后这就成为合校谈判的关键筹码。 南大校长在密谈中摊开规划图,若合并成功,新校将拥有,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远超清华当时。而且合并之后54名的两院院士也就相当于北大清华院士总和。 他们文理工医全覆盖的学科体系也会填补南大医学短板。 在这样的说辞词下东大领导层怦然心动。四牌楼与鼓楼校区仅隔四公里,地理相邻性更让合并看似水到渠成。两校迅速成立联合工作组,连公章刻制方案都已提上议程。 然而谈判却在命名环节轰然崩塌,南大坚持沿用南京大学,强调其国际知名度与百年品牌价值,而东大强硬要求采用东南大学,捍卫工科领域的话语权。 工作组曾提出折中方案,各取一字称南京东南大学,却遭师生讥讽像百货商场招牌。 但是最戏剧性的提议出现在第三次会谈,复名国立中央大学。但教育部连夜驳回,北京已有中央大学,重名将引发混乱。 于是命名僵局撕开更深裂缝,南大教授担忧工科稀释文科资源,东大工程师恐惧被文理吞并,恶四牌楼校区年久失修的实验室改造费该谁承担? 南大医学院与东大附属医院的合并更是触及百亿资产归属。原定七天的谈判拉锯到深冬,梧桐叶从金黄变为枯槁。 到了1999年春,两校心照不宣地停止谈判。东大转身启动B计划,2000年合并南京铁道医学院,补全医学短板,南大斥资30亿自建鼓楼医学中心。 就这样在分治后的路径泾渭分明,南大深耕基础科学,在《自然》指数榜单中十度蝉联中国高校榜首。 而东大主攻大国工程,港珠澳大桥抗震系统中70%核心算法出自其实验室。 然而当年命名战的遗毒仍在发酵,在南大113周年校庆展出中央大学沿革史,而东大官网立即挂出声明,四牌楼校区才是中大正统所在地。 但竞争催生奇妙共生,两校共享华五高校招生代码,学生可跨校修读人工智能与金陵学双学位。 在泰晤士榜单上,南大名列全球第65,东大工程学科登顶亚洲第一。 南京珠江路的咖啡店里常见奇妙场景,南大文学生翻阅《中央大学史料集》时,邻座东大工程师电脑上正建模复原老校区大礼堂。 玻璃幕墙反射着梧桐树影,墙上挂钟停在1998年秋,那是他们最接近成为东方哈佛的时刻。 分与合的辩证终凝成碑文,有些树注定无法合抱生长,但地底盘错的根脉,早已让它们共饮长江水。 南京四牌楼校区那株六朝松至今存活,南大校史馆称其移植自金陵大学,东大官网却标注中大时期手植。 植物学家检测年轮后苦笑,这棵古树真实树龄,恰始于1952年院系调整的春天。 现在回头看,两校虽然没合并,但各自发展得也很好,南京大学的文理优势依旧,东南大学的工科实力更强。看起来也是个极好的结局。 主要信源:(《南京大学校史》《东南大学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