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群老人来到饭店,他们不吃饭,也不买东西,集体坐在店内!原来,他们都是来蹭空调的,可是,他们坐满了位置,导致真正顾客没地方坐,全都转头离开!店员用喇叭驱赶,可谁知,这群人脸皮太厚,一点作用都没有!网友:倚老卖老就不值得同情他们!
那天中午,店里刚收拾干净,空调凉风还没吹散灶台的热气,一群老人就熟门熟路地进来了。他们不点菜,也不买水,只带着自己的茶杯和一袋袋瓜子,像抢占阵地一样,迅速坐满了店里的空位。
真正来吃饭的客人推开门,看到这“满座”景象,脚步顿了一下,转身就走了……店员王大姐心里咯噔一下,这午饭点才刚开张,客人就跑了,今天可咋整?
她硬着头皮上前,挤出笑:“大爷大妈,这大中午的,是饭点儿呢。您几位看,位置都满了,要不咱去旁边公园树荫下坐坐?那儿也凉快。”
一位大爷眼皮都没抬,自顾自吹着茶杯里的热气:“开着空调不让人吹?浪费电啊!我们坐这儿碍着谁了?”
旁边头发花白的老太太立刻帮腔:“就是,年轻人别这么计较。我们年轻时遭的罪,可比你们现在这点辛苦多多了!”
劝不动,实在劝不动。王大姐和店主一合计,只能出狠招,买了个喇叭,录了段提醒:“本店为餐饮场所,非老年活动中心。需要长时间休息聊天的顾客,请移步店外,感谢理解与配合!”循环播放的声音在店里回荡。
结果呢?老人们稳如泰山。有的照旧歪在椅子上闭目养神,有的继续高声谈笑,瓜子皮簌簌地落在地上。甚至有个大爷被喇叭声吵得烦了,直接对着声源方向吼回来:“开门做生意,哪有赶客的道理?你们这像话吗!”
店主是个实在人,急得直搓手:“不是不让歇脚啊!可这从早到晚占着位子,我们小本买卖,真扛不住这么耗啊!”
老人们似乎笃信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年纪大了,就该处处受照顾。酷暑天找个免费空调房,在他们看来天经地义。他们却忘了,头顶这舒适的凉风,是店家真金白银换来的,每一分电费都压在店主的肩上。
这小小的饭店,维系着一家人的生计。租金、食材、人工,哪一样不是沉甸甸的成本?老人们长期盘踞,真正的食客望而却步,营业额像退潮般下跌。有人说开店要“大气”,可体谅不该是单方面的付出。
最让人心寒的,是那种理直气壮的态度。仿佛年岁本身成了一张通行证,可以随意穿行于他人的规则之上,甚至踩踏他人维持生计的底线。
后来店主实在没辙,把这事儿发到了网上。没想到一下炸开了锅。网友们的评论跟开了闸的洪水似的涌来。
有人气得直拍桌子:“脸皮厚过城墙拐弯!这是把人家饭碗当自家炕头了!”也有人无奈调侃:“这哪是来蹭空调,这是组团来当‘人肉占座器’啊,饭店变免费养老院了?”
但也有微弱的声音试图解释:“天实在太毒了,老人怕热,找地方避避也情有可原吧?”
然而压倒性的声音指向了问题的核心:“哪怕只花几块钱买杯最便宜的凉茶呢?也算给店家一点尊重。空着手,白占着人家的营生地盘,还摆出一副‘我老我有理’的架势,这味儿就彻底变了!”
这喇叭声在店里响了几天。有意思的是,并非所有老人都无动于衷。后来几天,有几位常来的老人,默默坐了一阵子后,自己起身离开了。王大姐看在眼里,心里说不出啥滋味。
尊重老人是植根于我们血脉的传统,但这份尊重的养分,离不开老人们自身的言行所滋养的自尊土壤。当年龄被当作肆意妄为的盾牌,当体谅被无休止地透支,最终磨损的,恰恰是那本应温暖深厚的人情纽带。
真正的体面,不在于年岁赋予的特权,而在于无论何时,心中都有一道清晰的线,明白自己的便利,绝不能筑在他人的不便之上。这小小的饭店困境,不过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共同的空间里,那不可模糊的权责边界。
此事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说出您的想法!
消息来源:北京时间7-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