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44年,成都新津机场的B-29轰炸机起飞轰炸日本钢铁厂前,中国人带着漏斗爬上

1944年,成都新津机场的B-29轰炸机起飞轰炸日本钢铁厂前,中国人带着漏斗爬上机翼,通过人力接龙将一桶桶30L的燃油不断倒入飞机油箱,战略轰炸机一次加满需要3.5万升航空燃油。 1944年,二战打得正酣。中国战场上,日本侵略者占了大片土地,嚣张得不行。美国和中国这边急了,得找个法子狠狠敲他们一下。于是就有了这个计划:用B-29轰炸机,从中国起飞,去炸日本本土的钢铁厂。这可不是随便挑个目标,日本的钢铁厂是他们造武器的大本营,断了他们的钢,等于掐了他们的命脉。这任务听起来牛气,可干起来真没那么简单。 B-29是当时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个头大,威力猛,能飞上万公里。可它有个毛病——太能“喝”了。一架飞机满载需要3.5万升燃油,相当于今天一辆大卡车装满油的量。问题在于,成都新津机场那时候条件简陋得很,别说加油站,连像样的输油管都没有。咋办?只能靠人,硬扛。 新津机场不是一天建成的。1943年,日本飞机三天两头轰炸四川,逼得中国和美国决定在这儿修个大机场,好让B-29有个落脚点。几十万民工被召来,肩挑背扛,用最原始的办法平地起跑道。没机械,全靠人力,石头一块块垒,土一筐筐填。1944年5月,跑道终于能用了,第一批B-29轰隆隆降下来。那一刻,工人们都松了口气,可他们不知道,更累的活儿还在后头。 到了1944年6月,任务来了。68架B-29要飞去日本八幡钢铁厂扔炸弹,出发前得把油箱加满。没有加油车,没有泵机,怎么弄?答案是:人。工人把500升的大油桶撬开,倒进30升的小桶里,然后排成长龙,扛着小桶往飞机边走。B-29的机翼高得吓人,得爬梯子上去。站在上面,手拿漏斗,把油慢慢倒进油箱。一桶30升,一个油箱要灌一千多桶,这得多少人多少趟啊! 这活儿不光累,还危险。航空燃油易燃得很,一个火星子就能炸翻天。工人得小心翼翼,不能洒,不能抖,手得稳,脚得牢。夏天太阳毒,机翼烫得能煎鸡蛋;晚上风冷,扛着桶手都冻僵。可他们没退缩,一个接一个,像流水线似的干下去,直到每架飞机都吃饱喝足。 这些工人不是啥大人物,就是附近村里的庄稼汉。像张福生这样的人,家里几亩地,日子紧巴巴。日本飞机炸了村子,炸了老宅,他们恨得牙痒痒。听说能帮着打日本,谁不愿意?没工资,没补贴,吃的也就是点糙米饭,可他们干得起劲。因为他们知道,这油灌进去,就能让飞机飞起来,就能让日本人尝尝挨炸的滋味。 有数据显示,当时新津机场动员了几千名工人,光加油这一项就得几百人同时开工。平均每人每天得搬几十桶,肩膀磨出血,手掌裂开缝,没人喊苦。他们不是英雄主义,是实打实的拼劲儿。 这次轰炸可不是小打小闹。八幡钢铁厂是日本最大的钢厂之一,每天能出好几万吨钢,造坦克造飞机全靠它。B-29要是能炸瘫它,日本的战争机器就得卡壳。美军算过账,一次任务得扔几百吨炸弹,飞过去得七八个小时,来回得靠满箱油撑着。中国这边出人出力,美国出飞机出技术,两边搭把手,才能干成这大事。 新津机场的位置也好,离日本不算太远,B-29飞得过去。可也正因为近,日本飞机老惦记着这儿。工人加油时,天上随时可能有敌机来捣乱,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6月15日晚上,加完油的B-29排好队,引擎轰鸣,震得地都抖。6月16日凌晨,它们起飞了,直奔日本。几个小时后,八幡钢铁厂被炸得浓烟滚滚,生产线停了大半。这次行动是中国战场第一次轰炸日本本土,意义不小。虽然没彻底毁了钢铁厂,但给日本人敲了警钟,也给盟军提了气。 飞机回来时,工人们站在跑道边看,心里那叫一个敞亮。他们没上战场,可这胜利也有他们一份。 这活儿听着壮观,可工人付出的不只是汗水。肩膀扛肿了,手磨破了,有的还因为长期接触燃油生了皮肤病。任务结束后,管道修好了,手动加油这活儿才算停下来。可这些人没拿过啥奖励,回了村子继续种地,顶多跟邻居吹吹牛,说自己帮着打了日本。 美国那边记了功,飞行员得了勋章,可这些中国工人历史书上提得少,但没他们,B-29飞不起来,这仗也没那么好打。

评论列表

哥舒王
哥舒王 3
2025-07-07 14:03
说得很好,基本上都靠谱,但是啥事也别太夸张,新津的温差什么时候有那么大?中午晒的能烫熟鸡蛋晚上手能冻疆要多大的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