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美联社:中国反制欧盟全面禁止欧洲医械政府采购 美联社7月6日报道,中国财政部7

美联社:中国反制欧盟全面禁止欧洲医械政府采购

美联社7月6日报道,中国财政部7日发布通知,即日起禁止欧洲医疗器械公司参与中国政府4500万元人民币(约合628万美元)以上的采购项目。这一举措是对欧盟限制中国公司进入其政府采购市场的直接反制。该禁令不涉及在中国境内投资设厂生产的欧洲企业。

事情的起因是欧盟先动了手。今年6月20日,欧盟宣布禁止中国企业参与500万欧元(约合4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欧盟医疗器械公共采购,同时规定中标方使用的中国原材料或零部件比例不得超过50%。

欧盟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医疗器械采购存在“系统性歧视”,尤其提到《中国制造2025》政策中“县级医院到2025年采购70%国产高端设备”的目标构成市场壁垒。

中国财政部的反制措施精准又克制。一方面,禁令只针对欧盟进口产品,在中国境内投资设厂的欧洲企业不受影响。比如碧迪医疗,这家全球头部创新医疗器械企业自1994年进入中国市场,在苏州、宜兴等地建立了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其在华生产的产品就不在禁令范围内。

另一方面,禁令设置了4500万元的门槛,避免冲击中小型采购项目,同时豁免不可替代的专用设备,兼顾了医疗实际需求。

欧盟的限制措施对中国医械企业造成了一定冲击。2024年,中国对欧盟27国的医疗器械出口额为9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占中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的18.5%。

此次欧盟禁止中企参与500万欧元以上招标,预计可能使中国企业在欧盟市场份额短期下降5%-8%。不过,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应对,加速东南亚、中东等地本土化生产布局,同时强化技术攻关,2025年微创手术器械研发投入预计增长18%。

中国的反制措施同样让欧洲企业感受到了压力。欧盟公共采购占其医疗器械市场总量的50%-70%,而中国30%的医疗器械出口涉及欧盟政府采购,年规模约25亿美元。

此次中国禁止欧洲企业参与4500万元以上的政府采购项目,直接冲击了质子治疗系统、PET-CT等超高端设备领域,原先占据优势的西门子、飞利浦等欧洲巨头将被挡在门外。而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本土企业则迎来替代机遇,美国、日本厂商也可能成为“意外的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财政部的反制通知特别注明“已签订合同不受影响”,商务部发言人也强调“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愿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摩擦”。这体现了中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仍保持着对多边贸易体系的尊重。

这场贸易摩擦的背后,是中欧在高端医疗市场的规则博弈。欧盟试图通过《国际采购工具》(IPI)法案,实现欧盟企业在第三国政府采购市场上的对等准入。而中国则以精准的反制措施回应,既维护了国内产业利益,又避免了全面对抗。

对于欧洲医械企业来说,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早已形成了深度的产业链布局。比如德国艾普医用植入物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与苏州高新区签约,建立中国研发生产总部,引进、研发先进技术和产品。这些在华设厂的欧洲企业,凭借本土化生产,不仅避开了此次禁令,还能继续分享中国医疗市场的增长红利。

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医疗器械产业链的重要一环。GE医疗、西门子医疗等跨国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供应链生态圈,国内供应链朋友圈规模近1000家。中国企业在关键零部件领域的突破,如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CT球管、探头等,也在逐步打破海外垄断。

这场贸易摩擦也给中国医械企业敲响了警钟。虽然短期的关税壁垒可能带来市场机会,但长期来看,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才是核心竞争力。微创心通医疗研发的“VitaFlowLiberty”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及可回收输送系统,在瑞士完成欧洲首例植入手术,就展示了中国医械企业的技术实力。

在这场博弈中,中欧双方都有自己的底线和诉求。欧盟希望通过IPI法案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则坚持维护自身产业安全。未来,双方可能还会在其他领域展开较量,但对话与合作仍是解决分歧的最佳途径。正如商务部发言人所说,中方愿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摩擦,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这场医械领域的贸易摩擦,只是中欧经贸关系中的一部分。近年来,双方在电动汽车、白兰地等领域的摩擦不断,但合作的基础依然存在。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进口来源区域,2023年中国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总额达1010.39亿元,占全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的42.97%。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双方不可能完全脱钩。

对于中国来说,此次反制措施既是应对欧盟限制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动国产替代的重要契机。随着医疗设备更新政策的持续推进,2025年预计订单总量将达数百亿元,国产医械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而对于欧洲企业来说,加快本土化布局,融入中国产业链,或许是应对贸易摩擦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