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5年,新四军老兵复员回家,媒婆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可对象的条件,却让他一愣

1955年,新四军老兵复员回家,媒婆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可对象的条件,却让他一愣:“她43岁,有6个孩子,你还把他介绍给我?” 1955 年深秋,江苏东台沈灶镇。 27 岁的周元官拄着枣木拐杖,一瘸一拐地走在石板路上。他身上的灰布军装洗得发白,左裤腿空荡荡的 ——1948 年淮海战役,炮弹片削掉了他的半截小腿。 媒婆王婶在前面催促:“走快点,别磨蹭。” 周元官心里直打鼓,不知道这次相亲会是什么结果。 走到一扇柴门前,王婶停下说:“到了。” 门板上贴着褪色的 “福” 字,门缝里传来孩子的嬉闹声。周元官刚要敲门,门 “吱呀” 一声被撞开,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冲出来,差点把他撞倒。 屋里传来中年女人的呵斥:“小妮子,慢点跑!” 周元官抬头,看见门槛里站着穿蓝布衫的女人,鬓角已有白发,怀里抱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这个女人,就是 43 岁的沈邦珍。 这场看似偶然的相遇,背后藏着周元官不为人知的过往。要了解他的故事,还得从多年前说起。 1943 年,15岁的周元官加入新四军苏中军区队伍。他经历了苏中七战七捷等战役,在战火中奋勇杀敌。1948 年,孟良崮战役中,他所在连队阻击国民党援军,一颗炮弹在身边爆炸,左腿被炸成重伤,最终落下残疾。 历经战火洗礼,周元官带着伤痛回到家乡,生活的新篇章才刚刚开始。 退伍后,周元官回到沈灶镇。他领到 200 元伤残金和一张二等乙级伤残军人证。 在镇政府帮助下,修缮了父母留下的土坯房。可房子修好了,心里却空落落的。 媒婆王婶看他一个人生活不容易,说:“周大哥,要不我给你说门亲事?” 周元官望着墙上的军功章,苦笑着摇头:“婶子,我这瘸腿,哪家姑娘愿意跟我?” 王婶提起西头的沈邦珍:“她男人去年挖河时被土方埋了,留下六个孩子。你俩搭伙过日子,正好互相照应。” 周元官立刻拒绝:“她比我大 16 岁,不合适。” 没想到,一次不经意的驻足,改变了周元官的想法。 三天后的傍晚,他不自觉走到沈邦珍家门口。透过窗户,看见沈邦珍正在给孩子们补衣服。最小的男孩扯着她衣角喊饿。 周元官摸出兜里的两块芝麻糖,从门缝塞了进去。 屋里突然安静,接着传来沈邦珍的声音:“哪位好心人?进来喝口水吧。” 周元官慌了神,拄着拐杖赶紧跑了。 回到家,周元官盯着墙上父亲留下的旧算盘,做了个决定:“我要和沈邦珍成家。” 下定决心后,周元官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心意,一段特殊的婚姻就此展开。 三天后,周元官带着一袋子玉米面和两匹粗布,又来到沈邦珍家。 沈邦珍看着桌上的东西,眼圈红了:“周大哥,我知道你是好意,可我这六个孩子,不好养啊。” 周元官说:“大姐,我也是孤儿。在部队,战友就是我的家人。现在,我想有个家,你愿意让我试试吗?” 1955 年腊月廿三,周元官和沈邦珍在村里晒谷场举行婚礼。 没有花轿,没有锣鼓,只有王婶煮的一锅红小豆粥。周元官穿着发白的军装,对着毛主席像鞠了三个躬,对沈邦珍说:“以后,我就是孩子们的爹。” 婚后的生活充满挑战,但夫妻俩携手同行,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婚后第三天,周元官拄着拐杖去了公社砖瓦厂。 他找到厂长:“我腿脚不行,但手能干活,让我试试。” 厂长看他实在,点头答应:“行,你负责搬砖,一天记 8 分工。” 沈邦珍在家养猪、养鸡、种菜。每天傍晚,她都在门口等周元官回家。 一开始,孩子们见了周元官都躲。三个月后,就拉着他衣角喊 “爹” 了。 1958 年,周元官用攒下的钱盖了三间新瓦房。 上梁那天,他站在梯子上对孩子们说:“记住,咱们周家的房梁,就像你们爹的脊梁,永远折不弯。” 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日子越过越好,而周元官的家风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 1966 年,大儿子周建军报名参军。 送儿子入伍时,周元官把自己的军功章挂在他胸前:“到了部队,要像个男子汉,保家卫国。” 1978 年,改革开放来了。周元官和沈邦珍商量后,开了个小卖部。 因为东西实在、价格公道,乡亲们都爱来买东西,生意越做越好。 1994 年冬天,周元官因肺癌住进县医院。 临终前,六个孩子围在病床前。最小的女儿哭着说:“爹,你别走,我们还没好好孝顺你。” 周元官摸着她的头说:“傻孩子,你们叫我一声爹,就是最大的孝顺。” 周元官离世后,他留下的不仅是回忆,还有一份饱含深情的告白。 笔记本最后一页,周元官用歪歪扭扭的字写道:“邦珍,谢谢你让我有了家。孩子们,要永远记得,家和万事兴。” 周元官用一生证明:真正的感情,和年龄、贫富都没关系。只要心里装着责任和爱,再难的日子也能过出温暖。他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