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为啥不把中国的警告当回事?问题可能出在咱们自己身上! 中越贸易额去年突破2600亿美元,云南对越进出口一季度暴涨25.9%,中国连续20多年保持越南最大贸易伙伴地位。 按理说这样紧密的经贸关系本应让越南对中国的警告有所顾忌,但现实是越南在美越关税谈判中选择牺牲中方利益,签署了对美商品零关税、对转口贸易征收40%惩罚性关税的协议。 这种选择背后,既有越南对美国市场的深度依赖,也暴露出中国在经贸策略上的结构性问题,越南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远超想象。 2024年越南对美出口额达1196亿美元,占其总出口的近30%,贸易顺差超过1200亿美元。 美国是越南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仅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等品类就占越南对美出口的60%以上,这种依赖使得越南在面对美国46%的“对等关税”威胁时,不得不妥协。 根据协议,越南不仅要对美国商品开放市场,还需承担20%的出口关税和40%的转口关税,而这40%的税率精准打击了中越产业链合作模式,2024年越南对美出口中,约三分之一是源自中国的转口贸易。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越南的产业升级需求,越南近年来积极推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产业发展,为此不惜引入美国资本。 越南总理高调接待英伟达CEO黄仁勋,推动越南成为全球第三大AI产业基地,这种战略选择使得越南在面对美国关税压力时,更倾向于牺牲短期贸易利益以换取长期技术合作。 相比之下,中国对越投资虽规模庞大,但集中在能源、基建等传统领域,未能形成对越南产业链的深度绑定。 中国自身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中越贸易结构存在明显失衡:越南从中国进口大量机械设备、电子元件等中间产品,加工后出口美国,而中国对越南的出口以原材料为主,附加值较低。 这种模式使得越南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具有较高的议价权,即使得罪中国,仍可通过转口贸易维持对美出口。 此外,中国对越南的反制措施相对滞后,商务部多次警告“不得牺牲中方利益”,但具体反制手段如加征关税等,更多是针对欧盟等第三方,直接针对越南的措施尚未形成有效威慑。 地缘政治因素也在起作用。越南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存在分歧,尽管双方海警部门保持合作,但潜在的领土争议使得越南在经济决策中更倾向于平衡大国关系。 与此同时,越南国内政治体制的“西化”改革,如取消户籍制度、推行官员财产公示等,削弱了其“举国体制”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迫使越南政府在经济危机风险面前优先选择对美妥协。 这种局面的形成,本质上是中国在产业链分工中的被动,越南通过承接中国的低端制造业,利用中美关税差异获取利益,而中国未能有效引导越南向高附加值产业升级。 越南对美出口的电子产品中,核心芯片仍依赖美国技术,中国仅提供外壳、组装等环节。这种分工使得越南在中美博弈中更倾向于选择美国,因为后者掌握着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未来中国需要调整对越策略,应加大对越南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通过技术输出增强产业链粘性;另需优化贸易结构,减少对转口贸易的依赖,推动对越出口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在反制措施上,应更精准地针对越南的关键产业,如农产品、纺织品等,形成有效威慑。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越南在中美博弈中继续“两边下注”,真正将中越命运共同体落到实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