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2%关税直击法国白兰地,马克龙称“积极一步”难掩行业70%出口暴跌 中国商务部的一纸公告,让欧洲市场炸开了锅,2025年7月4日,中国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白兰地征收27.7%至34.9%的反倾销税,这一措施自次日起生效,有效期长达五年。 消息传出后,法国主要报纸纷纷将其列为头版话题,欧洲官员更是直言“中国已选择阵营”,言语间满是不满与焦虑。 这场贸易摩擦的导火索,要追溯到一年半前,2024年1月,中国应国内白兰地产业申请,启动对欧盟相关产品的反倾销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欧盟白兰地在中国市场存在倾销行为,且对国内产业构成“实质损害威胁”,部分欧盟企业在初裁后提交了价格承诺申请并获中方接受,但欧盟整体未能拿出实质性调整措施,最终导致终裁落地。 欧洲官员的反应尤为激烈,一名匿名欧洲外交官声称,中国“已实现工业目标,不再需要伪装”,如今“只依赖杠杆”。 这种表态背后,是欧盟对华贸易策略的失衡,此前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试图保护本土产业,如今中国选择以白兰地为切入点进行对等反制,精准打击了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出口支柱产业。 数据显示欧盟白兰地占据中国高端市场超80%份额,征税后终端售价可能上涨20%-40%,国产白兰地及俄罗斯、亚美尼亚等非欧盟产区将迎来替代机遇。 法国的反应颇具戏剧性,干邑行业三大巨头人头马、轩尼诗、马爹利在终裁前紧急与中方达成价格承诺,同意提高对华出口价格以换取关税豁免。 人头马君度集团甚至称这一方案“对财务冲击远低于预期”,是“更有利的选择”,法国政府的态度却显得矛盾:外长巴罗一方面称赞中方举措是“解决争端的积极一步”,另一方面又强调“重大分歧犹存”,部分中小企业未被纳入豁免名单,产业链修复并不完整。 这种分歧折射出中欧在贸易规则认知上的鸿沟,中国始终强调,反倾销措施是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维护公平竞争的合法手段,并通过接受价格承诺展现了对话诚意。 而欧盟部分官员仍将此类措施视为“杠杆”,试图将其塑造为“中欧贸易摩擦模板”,却忽视了中方核心关切,正如王毅外长在巴黎会谈中明确指出的,中方希望法方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欧盟在战略自主与地缘现实间的摇摆,马克龙政府一面配合美国推动对中国电动车加税,一面又希望中国市场为法国干邑、乳制品等产业“输血”,这种双重标准最终导致自身陷入被动。 随着特朗普对欧盟钢铝产品加征关税的90天暂缓期临近,欧盟在中美博弈中首鼠两端的困境愈发明显。 这场白兰地关税争端虽暂告一段落,但留给中欧的思考远未结束,中国通过严格依法调查、灵活接受价格承诺,既维护了国内产业利益,又为未来谈判留出空间。 欧盟若继续秉持贸易保护主义,忽视中方合理诉求,类似摩擦恐将持续发酵。 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以牙还牙”的博弈思维终将被共赢理念取代,这或许才是这场争端带给双方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