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争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被200名英军重重包围,在这千钧一发之际,19岁小战士郑起用足最后一丝力气,吹响了冲锋号,没想到这一吹,却吹出了一个特等功。 “死马当活马医,那就这样干!”当《志愿军进行曲》的冲锋号声响彻山谷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正在冲锋的英军突然卧倒,随后慌乱后撤。彼时,19岁的志愿军司号员郑起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吹响的这声冲锋号。 零下30度的严寒中,7名弹尽粮绝的志愿军战士面对着200多名装备精良的英军皇家来复枪团士兵。他们已经打退了敌人五次进攻,连长、指导员全部牺牲,阵地上最后的手榴弹也扔完了。郑起看着步步逼近的敌人,突然摘下了腰间的军号。 “郑起,你疯了?咱们就剩七个人了。”志愿军看着同伴郑起的动作惊出一身冷汗。“就是要让他们以为我们人更多。”殊不知,郑起的选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进退都是死,不如拼了。 冲锋号响起的瞬间,战场形势骤然逆转。“这是什么声音?难道是志愿军的大部队来了?”英军士兵们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号声,顿时愣住了。他们在战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对冲锋号的声音再熟悉不过。 在英军士兵的认知里,这号声意味着大规模的进攻即将开始。恐惧和慌乱瞬间在英军队伍中蔓延开来,他们以为志愿军的增援部队已经赶到,要发起总攻了。英军指挥官立即下令撤退,慌乱中甚至丢下了重机枪和迫击炮。 英军士兵们再也顾不上什么阵型和命令,纷纷掉头逃窜。原本嚣张的他们,此刻就像一群受惊的兔子,失去了往日的威风。而这把小小的军号,就像一道神奇的符咒,让敌人闻风丧胆。 这戏剧性的一幕,为志愿军主力赢得了宝贵的合围时间。战后调查显示,这声冲锋号直接导致英军一个营被全歼。郑起后来回忆:“当时就想,就算死,也要让敌人记住中国军人的骨气。”这把军号上的凹痕,至今仍在诉说着那个生死时刻的惨烈。 七十年过去,这声冲锋号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气,是在绝境中依然选择战斗,正是这些普通战士的非凡壮举,铸就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信息来源: 中国军网|《7名战士坚守阵地,他用这把军号吓退敌军》 文|何夕 编辑|史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