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后梁太祖朱温到开国大臣家中避暑,看中妻女的美貌,竟强行占为己有,大臣阻拦自己的儿

后梁太祖朱温到开国大臣家中避暑,看中妻女的美貌,竟强行占为己有,大臣阻拦自己的儿子不要去报仇,其中的原因让全家人都无可奈何。 五代十国是个什么年代?简单来说,就是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皇帝换得比衣服还快。后梁太祖朱温,就是这个乱世里的一号狠角色。他从一个小混混起家,靠着心狠手辣和见风使舵,愣是爬上了皇帝的宝座。但这人有个毛病,不光爱抢地盘,还爱抢人。张全义,作为后梁的开国功臣,本以为跟着朱温能混个安稳日子,结果却摊上了这么一档子糟心事。 朱温这家伙,历史上评价不高,说白了就是个粗人出身,没啥文化底子,脾气暴躁,做事全凭自己高兴。他当上皇帝后,后梁的江山其实并不稳,各地藩镇割据,内斗外患一大堆。他手底下那些功臣,像张全义这样的,本来是靠山,但朱温压根不把他们当回事。这次避暑事件,就是他性格的典型体现——看上了就抢,管你是谁。 史书里对朱温的记载不少,比如《旧五代史》里说他“性残忍,好杀”,连自己亲儿子都能下手,更别提别人的妻女了。他这人没啥道德底线,做事只看结果不讲过程。张全义的妻女,在他眼里压根不是人,就是个能满足他欲望的物件。这种霸道作风,在当时乱世里虽然常见,但朱温做得特别过分,愣是把“恶”字写得明明白白。 张全义不是没脾气的人。他早年投靠黄巢,后来又跳槽到唐朝,最后跟了朱温,混成了后梁的大臣。这一路走来,他靠的可不是运气,而是脑子。他很清楚,朱温这人翻脸比翻书还快,得罪了他,别说自己,连全家老小都得搭进去。当时后梁刚立国,根基不稳,张全义手里虽说有点兵权,但跟朱温比起来,那就是小巫见大巫。 再说了,五代十国这时候,忠义啥的早没人信了,大家想的都是怎么活下去。张全义拦着儿子报仇,不是他不想出口气,而是他知道报仇的下场——儿子死了不说,整个家族都得被朱温连根拔起。朱温抢人这事儿虽然恶心,但张全义只能忍着,因为他明白,跟皇帝硬碰硬,那就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砸。 这事儿背后,其实是个权力博弈的缩影。朱温抢张全义的妻女,不光是色心作祟,更是对手下的一种震慑。他就是要告诉所有人:我最大,你们谁都得听我的。张全义忍气吞声,也是给其他大臣一个信号——别惹朱温,惹不起就躲着点。这种上下关系,在乱世里太常见了,皇帝用暴力立威,大臣用忍耐换命。 张全义的选择,说难听点是懦弱,说实在点是聪明。他不是英雄,也没想着当英雄。他知道,报仇爽是爽,但爽完就得死。家里人呢?谁来保?在那个年代,个人的尊严、家族的荣誉,都得往后排,先活着才是硬道理。 这事儿听着让人憋屈,但回头想想,也不难理解。乱世里,人命贱如草,道德更是奢侈品。朱温这种人,能爬到高位,靠的就是不择手段。而张全义能活下来,靠的也是识时务。两边都不是啥好人,但都活得挺明白。 有人可能会问,张全义就没想过翻脸吗?其实不是没想过,而是没机会。朱温手握重兵,性子又狠,张全义就算有心反抗,也没那个实力。儿子想报仇,倒是热血,可热血在乱世里顶啥用?张全义拦着他,是心疼,也是无奈。 五代十国,从907年朱温灭唐建梁开始,到960年赵匡胤搞定后周,五十多年里换了五个朝代,十几个小国,战乱没停过。老百姓苦不堪言,当官的也提心吊胆。朱温和张全义的故事,就是这乱世的一个小切片。朱温当皇帝没几年,后梁就被后唐灭了,他自己也没落个好下场。张全义呢?倒是活得比朱温长,靠着小心翼翼,总算没让家族断根。 这种环境下,谁都想保命,谁都不敢随便硬碰硬。张全义的忍耐,其实是那时候很多人的缩影。朱温的嚣张,也是那时候强人的常态。两边一对比,挺有意思的,一个靠狠,一个靠忍,最后都没啥好结果,但都留下了名。 朱温这人,干的坏事太多,最后咋死的?被自己儿子朱友珪弄死的。朱友珪也不是啥好货,为了抢皇位,直接带兵冲进宫,把老爹捅了。这事儿听着挺解气,但也挺讽刺。朱温抢别人家的人,作威作福,结果自家后院起火,落了个死无全尸的下场。这也算是个报应吧。 张全义这边,虽然没啥大出息,但至少没像朱温那样把自己作死。他后来的日子虽然低调,但总归是活下来了。这俩人的对比,其实挺能说明问题——乱世里,太嚣张不行,太窝囊也不行,得找个平衡。 张全义忍辱负重,保住了全家,却丢了尊严;朱温横行霸道,最后自食恶果。这段历史让人感慨:乱世里,权力面前谁都没得选。你觉得张全义该不该拦着儿子报仇?换成你,会咋办?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一起挖挖这段故事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