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李文忠交代完后事,与妻儿泣别后才去上朝,朱元璋看了他的奏折,怒骂道:“李文忠,难道你就不怕死吗?”李文忠视死如归,说:“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江山黎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洪武十七年初夏,南京城连日阴雨,宫中传出太医匆匆出入的消息,有人说,曹国公李文忠病重,皇帝朱元璋亲自召太医入府,一封带着血迹的奏折,留在了奉天殿的书案上,那是李文忠临终前亲笔写下的最后一份奏章,字迹歪斜,墨迹未干,朱元璋整整看了一夜,谁也不知道他看了几遍,只见第二日的早朝被临时取消,文武百官站在殿外,无人敢言。 朱元璋对这个外甥的感情,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埋下,那时,他还是个穷苦出家的小和尚,父母死于瘟疫,饥肠辘辘地趴在濠州城外的土丘上,连口水都干得发涩,李文忠的父亲李贞,也就是朱元璋的姐夫,挑着半袋黍米翻山越岭赶来,硬是把他从饿死的边缘拉了回来,随行的,是年仅十二岁的李文忠,怀里藏着一块烤得焦黑的田鼠肉,朱元璋吃着那块肉,眼里噙着泪,说将来若有出息,定不让这孩子再挨饿受冻。 十年后,朱元璋已是起兵反元的吴王,在滁州军营中亲自接见了投奔而来的李贞父子,彼时李文忠瘦骨嶙峋,脚上冻疮未愈,朱元璋看了,亲手为他披上貂皮大氅,又吩咐火头军炖了三只羊,从那天起,李文忠成了朱元璋帐下的嫡系将领,也是朝中为数不多能自由出入内宫的“亲人”。 他不只是靠着血缘,鄱阳湖一战,李文忠率轻骑突袭陈友谅楼船阵,肩中羽箭也不退,硬是咬牙杀出血路,他的勇猛和果断,令朱元璋刮目相看,战后,朱元璋下诏为已故姐姐建庙祭祀,祭文中特意提及“甥有卫霍之勇”,这是当时极高的评价。 北伐元大都时,李文忠率军连夜奔袭,一举攻破应昌,俘获元太子妃,他的部队比主帅徐达还早三日到达居庸关,捷报传回南京,朱元璋当即赐宴庆功,那时的李文忠,三十不到,已封曹国公,赐世袭罔替,还领有“免死铁券”一枚,荣耀一时无两。 可在那样的高处,风也最冷,随着大明朝逐步稳固,朱元璋的疑心也日渐加重,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牵连甚广,李文忠虽未涉案,却因曾与胡惟庸在军中共事数年,难免遭人揣测,更重要的是,他在朝中多次上疏,请求皇帝慎刑宽政,劝谏不可滥杀功臣,这在朱元璋看来,简直是质疑皇权。 第一次奏疏送上时,朱元璋虽怒,却未正面回应,李文忠不死心,又写第二份,有人劝他保命要紧,他却说自己是陛下亲外甥,更应直言不讳,第三封奏章写得更重:“擅诛无辜,动摇社稷根本,倘边患再起,何人可用?”这封奏章送入奉天殿的当日,南京城刚好春雨连绵,朱元璋在殿内大发雷霆,连拍御案,命令将李文忠革职查办。 当夜,锦衣卫封闭了曹国公府的大门,李文忠被带往大理寺羁押,朱元璋一度下令审讯,并草拟诏书,准备以“包庇奸党”治罪,但就在这时,马皇后得知消息,未言一语,只带着一只亲手缝补的旧衣走入宫中,她将那件衣服放到朱元璋案头,不说情,不哭闹,只是静静站着,朱元璋看着那件衣上密密缝线,想起当年采石矶血战,马皇后撕裂嫁衣为伤兵止血的模样,眼圈渐红,终究没能下得去手。 李文忠被赦免斩首之罪,但官职尽废,命令即刻离京,他回到府邸,辞去随从,搬到西院自耕自食,每日清晨,他都会亲自锄地,吃粗粮,种豆养鸡,几乎与世隔绝,太医院的医官按时来诊,发现他肝脏渐衰,忧思过重,数次上奏请求重新召其入朝,皆无回音。 四年之后,谷雨时节,李文忠病重不起,消息传到朱元璋耳中,他正在皇陵工地巡视,竟当夜披甲上马,风雨兼程赶回南京,太医诊断,李文忠吐血不止,已回天乏术,他在病榻上紧握的一封旧信,是朱元璋早年亲笔写给他的,信中写道:“保儿纵有过,舅亦不弃,”这封信他保了三十年,最终也带着它离开了人世。 朝廷追赠他为“岐阳王”,赐厚葬,他的儿子李景隆袭爵为曹国公,但却难继其父之志,靖难之役爆发时,李景隆领五十万大军出征,战败于白沟河,几乎未战先溃,成了朱棣起兵的垫脚石,朱棣登基后,虽未加诛杀,但将李景隆流放边地,曹国公府再度被贴上封条。 多年以后,应天府修缮通济门,民夫在旧地挖出一只铁盒,里面是一枚满是锈迹的免死铁券,正是当年李文忠所得,匠人刻字尚在:“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李”,但在背面,多出两行歪斜的刻痕:“不如布衣半方,能抵万千铁券,”人们猜测,那可能是李文忠自己所刻,也可能是后人所留。 信息来源:《明史纪事本末》;中华英烈祠——李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