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王近山率部伏击日军,歼敌100多人,战后,战士们在打扫战场时,却发现:“缴获的军刀有100多把,步枪却只有几十条!” 1943年10月,陈赓让王近山带领八路军16团前往延安保卫中央。临行前,陈赓特意交代,沿途不要恋战,越早抵达延安越好。 但在经过韩略村的时候,王近山听说,韩略村附近有条公路,日军的车队经常从这条公路经过。 而且从情报上看,几天后,日军有一个100多人的车队,就会经过这条公路。这个情报,是地下党员打探到的,基本可以确定为真。 尽管陈赓再三下令,此行尽量避战、只求速行,但王近山认为,韩略村附近的公路两侧是陡壁,这种地形居高临下,很适合打伏击,要是错过了就实在太可惜了。想到这,王近山决定打一仗。 在认真分析了情报和地形后,王近山就带着16团在韩略村附近的公路设了埋伏。 公路上,王近山早就让人买好了地雷。 公路两侧的陡壁上,八路军16团已经挖好了工事。 可以说,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就等日军来了。 10月24日,100多名日军,乘坐卡车出现在了公路下方。王近山拿起望远镜,密切观察日军的一举一动,见日军车队进入伏击圈,王近山果断让战士们拉响地雷,随即大喝道:“给我狠狠地打!” 一声令下,16团的战士们迅速开火。 突如其来的袭击,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日军在仓促之中,连忙下车迎战。 但奇怪的是,这股日军的火力,却没有那么强。 这100多名日军,只有1挺重机枪、2挺轻机枪和3具掷弹筒,甚至还有一些日军没有配备步枪。 而王近山手上,有1个团的兵力,人数是日军的近十倍,又占据了地形优势,所以一番激战下来,这100多名日军,就全部被八路军16团消灭掉了。 战后,16团的战士在打扫战场时,就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此战,16团缴获的军刀,比缴获的枪支还多。 据统计,此战16团缴获了100多把军刀,而缴获的枪支,却只有80多条。 这让战士们感到很奇怪。 一般来说,只有军官才配有军刀,可现在,这100多名日军,几乎都配备了军刀,难道说,他们消灭了100多名日军军官? 后来王近山等人才知道,韩略村伏击战中,他们打的不是普通的日军,而是日军的战地观摩团。 这个战地观摩团,是由冈村宁次亲自组织的,里面包括了1名日军少将、6名日军大佐。 剩下的日军,要么是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要么就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学员。 因为这个战地观摩团以军官为主,而日军的军官基本都会佩戴军刀,只有士官学校的学员才带了步枪或者手枪,所以就出现了缴获的军刀比步枪多的情况。 另外,在日军看来,韩略村附近的这条公路,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他们之前多次走过,都没有出事,所以这次,日军只带了少量的警卫,也没有携带多少重武器。 在种种因素下,这100多名日军,实际战斗力就远低于日军同规模的作战部队。 而指挥韩略村伏击战的王近山,又是八路军出了名的悍将,有他亲自出马,这100多名日军军官走向覆灭,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亮剑》中,李云龙带1营伏击了日军战地观摩团,其原型就是王近山打的韩略村伏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