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知道,伊朗为什么同意停战了,伊朗2000枚中程弹道导弹,已经打了30%。剩下的导弹,最多还能打一个月。但是以色列这边,美国又送来7000枚制导炸弹。
伊朗革命卫队的指挥官也承认,过去仅仅十多天,伊朗就已经用掉了四分之一的中程弹道导弹库存。
这些导弹本来就难以量产,成本又高,高密度消耗下剩余导弹撑不了多久,形势变得愈发被动。
相比之下,以色列那边的压力却大大减轻。美国不仅持续提供情报支持,还额外输送了数千枚制导炸弹。
以色列战机凭借这些高效武器,对伊朗的反击有条不紊。相比之下,伊朗的打击成本高昂,消耗速度又快,这种消长明显让伊朗越来越难坚持。
伊朗的许多导弹基地,像库姆,还有伊斯法罕的一些重要设施,都被对方重点打击。
这一来,伊朗的防御体系逐渐被削弱,往常仰仗的弹道导弹威胁开始失去威力。如果继续硬拼,伊朗根本扛不住消耗战的压力。
伊朗军事预算紧急提升,希望弥补短期内的巨大损失。但是,伊朗要想快速补足作战能力却没有那么容易。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的武器对伊朗是封锁的,俄罗斯自身困难重重,近一年根本没有余力帮伊朗一把。
局势越拖越久,伊朗不得不考虑新的外援方案。
中国的歼-10CE战机成为备选,除了提升防空和空战能力,这更像是伊朗在军事困境下为自己寻求的一个突破口。
如果没有外部支援,伊朗手头的家底很可能很快就会消耗殆尽。
中国能不能最终交付这个订单,或者说订单能完成多少,还是未知数。但伊朗对这批战机寄予厚望,如果成交,或许能改变眼下这种被动局面。
换成以色列那边,对中东军力变动很敏感,早就通过多种渠道给中国施加压力,结果怎样,还是得看大国间的博弈。
这场冲突不仅带来了现实中的伤亡和设施损失,还让中东的军备竞赛升级。伊朗焦头烂额之际,周边国家同样在加紧补充武器,三方甚至多方的角力,使得局势变得更复杂。
伊朗选择在高消耗下停战,背后是无奈,也是理性。弹药告急,空中防护能力不足,拖下去只会伤得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