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何造不出类似PL-15的双脉冲导弹?其实原因很简单: 美军的航空体系非常成熟,尤其是情报、指挥、预警等各个环节的高度协同,让他们空战的时候不只是比拼单一武器的射程。 美国向来很重视制信息权,这几年又在无人机、隐身战机、空天侦察等高端装备上加大投入,他们在设计新型导弹时,更关注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制导系统的可靠性、发射平台的隐身和生存能力——而不是单靠动力追求极限射程。 双脉冲发动机最大的好处就是导弹快撞上目标的时候还能再“加把劲”,对付那些机动性很强的战机效果不错,中国的PL-15率先大规模用上这种技术,确实让很多人眼前一亮,但美国在主力远程导弹的动力结构上反而还是一脉到底的固体火箭。 比如目前逐渐列装的新型号都没采用双脉冲方案,而是把希望寄托于导弹尺寸优化、气动布局改进,还有电子设备和战斗部微型化,哪怕没有双脉冲,美军依然可以凭借整个体系的威力获得远端杀伤的效果。 美国军工产业特别讲成本可控、大规模生产和维护的便利,双脉冲发动机的工程难度比传统的一脉发动机高多了,零部件更加复杂,制造和保养肯定都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美国一旦定型一种主力装备,就是几十年成千上万枚的量产和全球部署,不像小批量新装备那样可以灵活“试水”,只有真正投入大规模实战验证、供应链能够跟得上的技术,美军才会毫不犹豫地大面积采用,站在军方和军工企业的角度想这其实很合理。 美军空战体系对导弹的定位也很明显,打个比方,他们认为整个“网”足够密集,导弹只是这个体系中的一环,有隐身战机穿插拉扯,有预警机数据共享和远程发现目标,还有电子战支援和加油机扩展航程。 如此一来,如果每条链路都尽可能协同打击,单枚导弹未必非得全部依靠动力去压制敌方高机动目标,而是可以靠“多打一轮”,靠体系性配合和火力分布去提高成功率。 美国不是造不出双脉冲发动机,也不是压根不用这个技术,实际上他们在不少防空导弹和拦截弹项目里,早早就有了类似动力结构的测试。 但是在批量装备主力远程空空导弹这块,美国还是坚持用他们觉得最靠谱的技术路径,不轻易大幅调整生产线,不做“花架子”的尝试,这种自信和稳健正是他们作为全球军事强国长期形成的作风。 每个大国都该选择最匹配自身军事体系、工业基础和未来作战模式的导弹技术,美国的选择看似“不激进”,但背后反映的是成熟体制下工程和作战哲学的全盘考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