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日本漫画家的“末日预言”破局,孙玉良:不要因为不懂就陷入迷信】今天是2025年

【日本漫画家的“末日预言”破局,孙玉良:不要因为不懂就陷入迷信】

今天是2025年7月5日,日本漫画家龙树谅在其作品《我所看见的未来》中预言的“日本末日”到来的日子。在这部作品中,龙树谅暗示这一天日本将发生毁灭性的大地震和引发海啸,导致三分之一的日本国土沉没,这被一些人当成“末日预言”。之所以人们信龙树谅,是因为她在这本书中记载了自己曾经做过的15个预知梦,据称已经有13个得到应验。但这一次,虽然日本也发生了一些小地震,但并没有发生毁灭性的自然灾难。

我们要确定的是:龙树谅是一个漫画家,不是科学家,所以她的作品并非“科学预测”。科学预测通常基于严谨的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例如地震预测依赖于地质活动监测、历史数据统计等,龙树谅不具备这样的专业知识,她的“梦”绝非科学研究的产物。龙树谅的所谓“预言”,我认为更多是读者与作者因为心理共鸣而产生的“主观联想”。

日本是一个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许多日本人具有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更深刻的忧患意识,如《东京地震8.0》、《日本沉没》等作品本身就以灾难为主题,反映了日本社会对潜在危机的担忧。这种“预言”更多是文化心理的投射,对于日本未雨绸缪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是有好处的,但过度恐慌就没有必要了。龙树谅在创作时融入对灾难的想象,“预言”日本因大地震和海啸而沉没,只是艺术家的创作,不可太当真。

龙树谅是不是一位玄学家?我看也不是。玄学(如占卜、预言、神秘学等)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存在,许多人相信某些人具备预知未来的能力。比如中国历史上流传的《万年歌》、《马前课》、《推背图》、《梅花诗》、《烧饼歌》等,日本也有类似的预言作品,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这类作品更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某些牵强附会的"预言"可能被夸大甚至歪曲,这类“预言”的共同特点,是某些事件发生后,网友回溯寻找“证据”,进行选择性解读,强行建立联系。有些人甚至通过P图或断章取义制造话题,赚取流量,于是“预言”的准确性就产生了。人们之所以相信这样的“预言”,是因为许多人有这样的心理需求,在事件发生后,人们希望找到“预兆”来获得心理安慰或控制感。

我是一个唯物论者和无神论者,更愿意相信科学。一些未知的玄学,是因为科学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有待未来的科学家进行研究解读,不能因为不懂就陷入迷信。真正的灾难预防应依赖科学手段,如地震预警系统、气象监测等,因一部艺术作品的“预言”而陷入恐慌没有任何价值,盲目相信只能说是无知。当然我并不反对艺术家在创作中使用任何修辞手段,龙树谅的漫画作品属于艺术创作,她当然可以在她的作品中通过联想反映某种社会心理,但其作品中的“预言”并不等于现实预测,这个必须确认清楚,就如同不能把《三国演义》当成信史一样。虽然龙树谅作品中某些情节与现实事件的相似性令人惊讶,但也并不能证明漫画家具备预知能力。

现在世界已进入AI时代和量子时代,科学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时代,许多过去的神话传说,成为活生生的现实。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对于古人来说,不就是神话吗?“嫦娥奔月”已成为现实了;望远镜与显微镜,功能超过了“千里眼”;手机和电脑,比“顺风耳”强大多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对于李白来说只是作品的夸张想像,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可以实现的现实。飞机与高铁,对于古人来说是难以想像的。我非常敬佩那些优秀的科学家,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在玄学、迷信与科学之间进行选择,我还是愿意选择相信科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