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877年,左宗棠收复南疆,在喀什噶尔城下,抓获阿古柏残部俘虏上万人。左宗棠当机

1877年,左宗棠收复南疆,在喀什噶尔城下,抓获阿古柏残部俘虏上万人。左宗棠当机立断,下令“降者亦杀”。消息传出,朝中震动,外人侧目。有大臣劝:“得而释之,或可归化。”左宗棠面无表情:“我不能用几十万百姓的命去赌他们悔不悔改。” 那年深秋,喀什噶尔城外的胡杨林被战火映得通红,左宗棠的西征军像一把尖刀插进阿古柏残部的心脏,上万名俘虏被围在城墙根下瑟瑟发抖。 当"降者亦杀"的军令传开时,连战马都打着响鼻不安地刨着蹄子。 京城里的御史们急得直跺脚,说这杀俘有违圣贤之道,左宗棠只把沾着血丝的军报往案头一扔,十二年前阿古柏踏着尸山血海闯进喀什的时候,可没人跟这群强盗讲仁义道德。 那年冬天的帕米尔高原刮着刀子般的寒风,浩罕汗国的骑兵像狼群般顺着冰缝溜进南疆。 阿古柏的弯刀砍卷了刃,喀什噶尔的护城河漂着冻僵的尸体。 这个自称"中亚屠夫"的暴君把清真寺的经卷烧成灰烬,用沾血的马蹄在新疆地图上画了个血淋淋的圈。 英国领事馆的玻璃窗后,有人笑着给这个伪政权递上外交承认书;圣彼得堡的沙皇顺手牵羊,把伊犁河谷圈进了俄国版图。 当左宗棠在兰州大营展开军图时,那些被血浸透的城池标记已经模糊不清。 抬着棺材西征的老将军比谁都清楚,这场仗光靠刀枪赢不了。 阿古柏的军队端着英国造的恩菲尔德步枪,奥斯曼帝国运来的火炮能把城墙轰出三丈宽的缺口。 左宗棠的湘军士兵却要边打仗边种地,兰州制造局里仿制的德国毛瑟枪还带着铁匠铺的余温。 最要命的是朝堂上那帮人,李鸿章们嚷嚷着新疆不过是块烂骨头,丢了还能省下银子建海军。 直到左宗棠把塘报拍在慈禧的御案上:"俄国人的骑兵再往东,可就要到张家口遛马了!" 达坂城的攻坚战成了整个南疆的转折点。刘锦棠带着新式开花炮轰塌城墙时,阿古柏的守军还做着英国主子会来救他们的美梦。 那些被胁迫的维吾尔族百姓举着坎土曼从城里冲出来,把清军的干粮袋塞满葡萄干。 左宗棠的"剿抚兼施"不是句空话,俘虏堆里被强征的壮丁领了路费回家,但那些跟着阿古柏屠城的死硬分子,注定要在戈壁滩的刑场上偿还血债。 当英国领事跳脚抗议"屠杀"时,喀什的老人们指着被焚毁的巴扎遗址:"问问你们的女王,她卖给阿古柏的子弹打穿我孙子胸膛时,算不算屠杀?" 阿古柏死得像条野狗。有人说他被绝望的部下毒杀,也有人说他抱着抢来的和田玉枕发了疯。 当他的儿子们为争权把亲兄弟砍成肉泥时,左宗棠的大军正踩着开都河的浮冰南下。 库尔勒的百姓把叛军粮仓的位置刻在馕饼上扔进清军营垒,阿克苏的伯克们打开城门时,城头飘了十二年的伪国旗被撕成裹脚布。 最讽刺的是喀什噶尔那个降将何步云,当年跪着给阿古柏递刀的人,现在又哭着要"重归王化"。 站在喀什残破的城墙上,左宗棠看着最后一车战俘被押往刑场,朝中那些养尊处优的大臣永远不会懂,为什么非杀这些人不可。 他们没闻过被阿古柏军队屠村的血腥味,没见过吊在胡杨树上的婴儿尸体。 老将军摸了摸怀里的名单,那上面记着三万多个被叛军虐杀的无辜百姓,有些债必须用血来还,这不是残忍,而是对活人最大的仁慈。 当刑场的烟尘散尽,丝绸之路上响起了十二年来的第一声驼铃,商队带着茶叶和瓷器穿过刚刚平息的战场,车轮碾过的地方,很快会有左公柳的新芽破土而出。 主要信源:(《清史稿·列传二百二十六·左宗棠传》;红网——左宗棠边疆治理的历史依据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