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52年,翁瑞午原配去世,长女翁香光跑去找陆小曼算账,进门瞬间气炸:只见陆小曼

1952年,翁瑞午原配去世,长女翁香光跑去找陆小曼算账,进门瞬间气炸:只见陆小曼衣衫不整,躺在翁瑞午胸口上,一只手还拿着烟杆,画面不堪入目!翁香光大骂:真不要脸!   1952 年,翁香光攥着素色手帕的手微微颤抖,刚送走母亲陈明榴的灵柩,她便走向父亲翁瑞午与陆小曼同居的公寓。母亲头七刚过,父亲竟连守孝的规矩都不顾,这让她胸中的怒火像被油泼过一般,烧得愈发旺盛。   翁香光猛地顿住脚步,眼前的景象让她瞬间气血上涌 —— 陆小曼斜倚在翁瑞午怀里,丝绸睡袍松垮地滑到肩头,露出雪白的脖颈。她右手夹着一支象牙烟杆,烟灰摇摇欲坠,而父亲的手正搭在她的腰间,两人低声说着什么,眼角眉梢都是化不开的亲昵。   “你们…… 你们对得起我母亲吗?” 翁香光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带着哭腔的质问在寂静的房间里炸开。   陆小曼吓得手一抖,烟杆 “当啷” 落地,慌忙拉过毛毯裹紧身体。翁瑞午脸色一沉,从沙发上站起身:“香光?谁让你来的?”   “我母亲尸骨未寒!” 翁香光指着陆小曼,泪水汹涌而出,“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是你毁了我的家!”   这场激烈的对峙,揭开了一个横跨三十余年的家庭秘辛。   作为翁瑞午与原配妻子陈明榴的长女,翁香光的人生始终被父亲与陆小曼的关系阴影笼罩。   她的母亲陈明榴是江南望族之女,性情温婉贤淑,嫁给翁瑞午后操持家务、养育子女,曾是十里洋场人人称羡的贤内助。可自从陆小曼走进父亲的生活,母亲的笑容就越来越少,最终在郁郁寡欢中病逝。   在翁香光心中,陆小曼就是导致母亲早逝的罪魁祸首。   回溯到 1931 年,徐志摩因飞机失事猝然离世,陆小曼的世界轰然崩塌。作为徐志摩的挚友,翁瑞午彼时频繁出入陆家,名为探望,实则渐生情愫。两人很快形影不离,在上海的茶楼戏院出双入对,俨然一对恩爱夫妻。   但翁瑞午从未与陈明榴离婚。这位传统女性选择隐忍,将所有精力倾注在子女身上。   翁香光记得,每当父亲带着陆小曼的消息传来,母亲总会把自己关在房里,对着窗台上的兰花默默垂泪。有一次她撞见母亲偷偷烧掉父亲送的翡翠手镯,灰烬飘在风里,像极了这个家破碎的希望。   1935 年的那个冬夜,翁瑞午特意买了梅兰芳的戏票,让长女陪陆小曼同去。“香光,你陆阿姨一个人闷得慌,你陪她散散心。” 父亲的语气带着恳求,可在翁香光听来却无比刺耳。   她攥着戏票在戏院门口站了整整两个小时,直到开场铃响了三遍,终究没肯跨进那扇门。   “妈,我们离开这里吧。” 翁香光扑进母亲怀里,哽咽着说。陈明榴抚摸着女儿的头发,轻声叹息:“傻孩子,家在这里,能去哪里呢?”   母亲的隐忍像一根刺,扎在翁香光心头。她无数次想当面质问父亲,却总被母亲拦住:“他心里还有这个家,就够了。”   可 1952 年母亲病逝时,床头还放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上的翁瑞午笑得温和,那时陆小曼还未出现。   处理完母亲的后事,翁瑞午仅在家停留了三天,便又回到了陆小曼身边。这成了压垮翁香光的最后一根稻草。她认定父亲早已被那个女人迷昏了头,连基本的人伦道德都抛之脑后。   然而命运的剧本往往比想象中曲折。1955 年,翁瑞午与两人共同的干女儿发生关系,因触犯法律锒铛入狱。消息传来时,翁香光正在苏州照顾年幼的弟妹,她本以为陆小曼会借机离开,却没想到这个被她唾弃多年的女人,竟主动承担起所有责任。   陆小曼变卖了自己收藏的字画,托人打点监狱关系,每月准时送去衣物食品。更让翁香光意外的是,干女儿生下孩子后撒手不管,竟是陆小曼将婴儿抱回家中,雇奶妈悉心照料。   1958 年翁瑞午出狱时,形容枯槁,一身病痛。陆小曼把他接回家,每天煎药喂饭,夜里帮他按摩浮肿的双腿。有一次翁香光去探望父亲,推开门看见陆小曼正跪在地上,给翁瑞午捶背,银丝在鬓角闪着微光。   “香光来了。” 陆小曼抬头看见她,脸上没有丝毫尴尬,只是平静地擦了擦手,“你父亲今天想吃你做的桂花糕。”   翁香光喉头一紧,默默走进厨房。蒸笼里升腾的热气模糊了视线,她忽然明白,这个女人对父亲的感情,或许并非自己想象中那般不堪。   1961 年翁瑞午病逝,陆小曼拖着病体操办后事。她坚持要按照翁家的规矩设灵堂,请僧人诵经七七四十九天。   当翁香光看到陆小曼在灵前烧去两人多年来的书信,哭得几乎晕厥时,终于放下了积压半生的怨恨。   “谢谢你。” 她走到陆小曼身边,递过一杯热茶。   陆小曼接过茶杯,指尖冰凉:“他这辈子,苦了你母亲,也苦了你。”   这场迟来的和解,让两个被命运纠缠的女人终于卸下了重担。此后翁香光常去看望陆小曼,陪她翻看旧照片,听她讲与徐志摩、翁瑞午的往事。1965 年陆小曼去世时,翁香光以女儿的身份为她送终。   晚年的翁香光定居香港,在一所女子中学教国文。学生们好奇地问起她的家人,她总是笑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能守住本心就好。”   1990 年,八旬高龄的翁香光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封母亲写给父亲却从未寄出的信。信里写道:“我知你心有所属,然家有儿女,望君珍重。” 墨迹已有些褪色,却让她忽然读懂了母亲的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