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4年,74岁的李靖重病在床,拒绝随李世民出兵征辽,李世民来探望他时说:“司马懿重病垂死,70岁还能篡权夺魏。”李靖当即吓出一身冷汗,连忙叩首说道:“老臣请求带病随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644年,唐太宗李世民正为御驾亲征辽东全力筹备,朝堂上下皆为此事奔走。就在这兵锋所向的关键时刻,大唐名将李靖却卧病府中,久未现身。 这位曾经威震西北、令突厥胆寒的战神,如今七十四岁高龄,身染重疾,卧榻不起,对于辽东战事,他并未主动请命,而是选择静养家中,此举在旁人眼中或许无可厚非,年迈体衰已属常情,但在李世民心中,却掀起了层层疑浪。 李靖此人,自出道以来便以胆略过人、智勇兼备闻名,他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随舅父韩擒虎学武,既通兵法,又有谋略。 隋末动荡,他曾因上疏告发李渊而几乎命丧刑场,后因一句慷慨陈词而得李世民宽宥,从此转而为唐室效力,战功累累。 贞观年间,他率三千骑兵雪夜奇袭突厥本部,一战而定草原,这场胜利,不仅终结北境之患,更奠定了他在唐军中无可动摇的地位,李靖之名自此传遍四海。 正是这份赫赫声望,使得李世民心生复杂之感,他与李靖之间,并非君臣间简单的信任关系,李靖的功劳之大,已足以与帝王相抗衡,其在军中之威信,亦非一般将领可比,在统御大权的君主眼中,这样的人才虽可倚重,却也难以彻底放心。 当辽东之战临近,李世民决定亲自前往李靖府中探望,这次探视表面上是慰问病情,实则别有深意。 朝中重臣多已知晓,高句丽地势险峻,兵力强盛,非一朝一夕之敌,李靖虽年迈,但经验丰富、号令有度,若能随军,必能震慑敌胆、稳固军心,但李靖此时闭门谢客,不请自上,令帝王难以释怀。 府中药香浓郁,李靖卧于病榻,面容憔悴,昔日征战沙场的雄姿早已不见,面对皇帝的注目,他原以为只需如实表明身体状况即可脱身,李世民却话锋一转,提及三国时期司马懿之事。 彼时司马懿年逾古稀,表面病重,实则潜伏图谋,终在高平陵发动政变,一举掌控曹魏大权,此番典故,在当下语境中无疑是一记重锤。 李靖听罢,心头顿时一紧,他明白帝王之心,从不止于表面,尤其面对一位身经百战、掌军多年、功高盖主的老将,哪怕一丝异动,亦足以引发杀机。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心理角力中,李靖没有迟疑,他当即表态愿随军出征,哪怕病体沉重,也不惜负担兵甲,以示赤诚。 不久之后,辽东军务展开,李靖随行出发,可自长安出发未久,他的病情已然不支,所率部队尚未进入前线,便被迫停止。 李世民获知情况后,最终允许他回返长安,对外则以体恤老臣之辞安抚人心,内中实则已察其忠诚,李靖此番随行,虽未亲临战地,却已完成其政治使命,其人依旧卧榻,其名却犹如旌旗,令辽东军士胆定心安。 李靖知其身处风口浪尖,亦从未试图抗衡权力,在此之前,他曾因战后兵士擅自劫掠突厥珍宝而被弹劾,虽未受到重罚,却早已嗅到皇帝心头的疑虑,他深知帝王不问真假,只问可控。于是,功成之后,他便逐步退隐,绝不在朝堂之上多言片语,亦不干涉军政之事,这种收敛使他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