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连斯基签署新法案:乌克兰以“地下宝藏”撬动战后重建。 当地时间7月3日,乌克兰最高拉达(议会)官方网站发布消息称,总统泽连斯基已正式签署修订《预算法典》的法案,这一法案的核心内容是允许将矿产开采领域的资金转入“乌克兰-美国重建投资基金”。 从法案本身来看,矿产开采资金的定向转移并非简单的“资金搬家”。乌克兰素有“欧洲粮仓”之称,但其矿产资源同样丰富,煤炭、铁矿、锰矿以及部分稀有金属储量在欧洲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矿产开采领域的收益多纳入国家 general 预算,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常规支出。此次修订法案将其“专款专用”于重建基金,相当于为战后重建开辟了一条“资源换资金”的专项通道。 乌克兰政府在法案说明中提到,此举旨在“整合核心资源收益,提高重建资金使用效率,为国际合作伙伴提供明确的资金流向保障”——这显然是针对美国等援助方的“定心丸”,毕竟在国际援助中,资金的透明度与定向性始终是 donors 关注的焦点。 而“乌克兰-美国重建投资基金”的特殊性,让这一法案更添几分地缘色彩。该基金成立于2023年下半年,由美乌两国共同管理,初期资金主要来自美国及欧洲盟友的专项拨款,旨在为乌克兰关键基础设施重建、能源系统修复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此次将矿产开采资金注入其中,相当于乌克兰以“自有资源收益”作为补充,既显示了其参与重建的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美方此前“希望乌克兰承担更多重建责任”的诉求。 有分析指出,这可能是美乌在近期援助谈判中的一项“默契安排”——美国在暂停部分武器援助引发乌方焦虑后,通过支持重建基金扩容稳定乌方情绪,而乌克兰则以矿产资源收益作为“交换筹码”,巩固与美国的合作纽带。 然而,法案的签署也引发了乌克兰国内的诸多讨论。支持者认为,战后重建需要“真金白银”,矿产资源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产,其收益定向用于重建是“盘活存量、聚焦重点”的务实之举。 乌克兰矿业协会主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国内多数矿企已恢复生产,2024年上半年矿产开采收益同比增长12%,这些资金若能集中用于重建,将对电力、交通等民生领域的修复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但反对声音同样尖锐,部分议员在议会辩论中质疑,将矿产收益“绑定”于美乌合作基金,可能导致资源收益的支配权向外部倾斜,“我们不能用国家的地下宝藏,去换取带有附加条件的援助”。一些环保组织也担忧,为了快速提升开采收益,矿企可能放松环保标准,加剧原本就因战争而恶化的生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