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日本要开火了?自卫队获准击落中国无人机,钓鱼岛空域成引爆点!11年前,日本在6月

日本要开火了?自卫队获准击落中国无人机,钓鱼岛空域成引爆点!11年前,日本在6月底推出了解禁集体自卫权的议案并在后来通过了内阁决议;11年后,日本在6月底就加强反制外国无人机侵犯领空行径再度扩大了自卫队行使武力的权限范围。两相对比之下不难发现,日本经过这11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走在了危险的道路上,表现出了偏爱武力的高度倾向。 在亚太地区的天空,无人机早已不是什么稀客,而是一种常态化的战略存在。 但这片天空最近却悄然弥漫开一股紧张气息,源头是日本政府的一项新决议:授权自卫队击落“侵犯领空”的外国无人机,哪怕这种行为构不成传统意义上的武力攻击。 这远不止是简单的战术调整,更像是一次精心算计的战略冒险。 我们先看看日本为何如此焦虑。 近年来,中国的“双尾蝎”、“无侦-7”等大型远程无人机,在东海尤其是钓鱼岛空域的活动日益频繁。 它们执行战略侦察、情报搜集和战术演练,一步步夯实着中国对这片海空的主权宣示和实际管控。在这一“新常态”面前,日本的空中自卫队明显显得力不从心。 仅仅在2024年一年里,日本战斗机就进行了704次紧急起飞拦截,其中半数以上是在西南方。 高强度的出动,让本就老迈的F-15J战斗机队不堪重负,装备折旧和人员疲劳与日俱增。 有预测甚至认为,照这个消耗速度,到2030年,日本将有近50架F-15J被迫提前退役。 打又打不完,拦也拦不住,这种疲于奔命的状态,正是日本试图从“法律”上另辟蹊径的直接诱因。 于是日本内阁于六月末批准“击落令”,此事引发广泛争议。 这套说辞十分取巧,它宣称“无人机没有生命”,从而巧妙地绕开了《自卫队法》中对有人驾驶飞行器开火的严苛限制,为“非战状态”下的攻击扫清了法律障碍。 尽管官方声明刻意回避了具体国家,但在解释背景时,却毫不掩饰地指出,正是“中国大型远程无人机”的活动促成了此次修法。 这番操作,矛头指向谁,大家心知肚明。 更深一层看,日本试图通过国内立法,将钓鱼岛上空单方面定义为自己的“领空”,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击落行为提前准备好一份所谓的“法律背书”。 这让人不禁想起十一年前,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时的场景。 那次修法之后不久,2015年,“出云”级准航母便正式服役。历史似乎总在重演,今天的“击落权”或许只是日本新一轮军事扩张的序曲,其背后是军事右倾化路线的再次加速。 当然,日本人的忧虑尚未终结。 随着中国海空力量,特别是航母编队具备了突破第二岛链的能力,整个第一岛链的地缘压力陡增。 台湾的民进党当局担心,一旦大陆开启统一进程,美国未必会全力干预;而日本则忧虑,解放军在巩固钓鱼岛控制后,会进一步挑战琉球群岛的归属问题。 这种“唇亡齿寒”的共同焦虑,促使日本与台湾当局在暗中“抱团取暖”,也让日本更倾向于采取激进手段,来应对它所感知的安全威胁。 而日本可能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并且低估了其所带来的后果。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主权属于中国,这片土地上方的空域,自然也是中国领空。 一旦日本自卫队击落中国的军用无人机,无论其如何包装法律说辞,在性质上都无异于一次军事攻击,等同于向中国“宣战”。 这样的代价,绝不是日本可以轻松承受的。 如今的东海,早已不是日本可以为所欲为的地方。 中国已经建起了一套覆盖整个区域的综合预警与反击网络,从反隐身雷达、空中拦截体系到远程精确打击火力,都处于实战戒备状态。 真到了那一步,解放军的反击工具箱里,可选项远不止对等还击。 电子战、网络攻击、经济反制和外交施压,都可能成为系统性回应的一部分。 从纯粹的军事技术角度看,日本也未必占得到便宜。 其主力战机F-15J在性能上已落后于中国的歼-16乃至歼-20,雷达和导弹系统也并无优势。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无侦-7”这类高空长航时无人机,飞行高度远超F-15J的最佳作战包线,具备近乎临近空间侦察的能力。 它们在执行任务时,通常还有预警机、电子战飞机甚至海面舰艇协同配合。 想在这样的体系保护下击落一架无人机,远比在纸面上划定一个“击落权”要复杂和危险得多。 强行开火,不仅成功率堪忧,更有可能瞬间点燃一场谁也无法控制的军事摩擦。 面对日本的战略误判和冒险倾向,中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并做好万全准备。 在钓鱼岛问题上,寸土不让是唯一的立场。 无人机虽然没有语言,但代表着大国的意志却是不可侵犯的。 在冲突一触即发的十字路口,日本这步棋,究竟是想给地区安全加一道所谓的“保险”,还是在亲手点燃冲突的引信? 参考资料:日本政府拟7月1日就解禁集体自卫权通过内阁决议|环球网 日允许自卫队击落侵犯领空无人机|中时新闻网

评论列表

虎头
虎头 1
2025-07-04 22:29
钓鱼岛敢开枪 ,是不是可以解释为向中国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