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39年,萧克不顾反对处决一司令员,不料宋时轮、邓华相继弃他而去。说起萧克,就不得

39年,萧克不顾反对处决一司令员,不料宋时轮、邓华相继弃他而去。说起萧克,就不得不说被他处决的高志远。这两人之间的争议,不论过去多久,总会被人翻出来说事,有人说萧克应该杀了高志远,也有人说不应该。这具体是个什么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关于萧克和高志远之间的这段往事,一直是近现代史上颇具争议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相关讨论总会在网络上被重新提起。 有人认为萧克下令处决高志远是铁腕治军、维护纪律的无奈之举,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处理方式过于绝情,甚至因此导致身边同僚如宋时轮、邓华都对他心生不满,选择离开。 回顾高志远的经历,他本是出身富裕农家的热血青年,从小就以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为榜样,立志报效国家。 九一八事变后,他毅然决然地变卖家产,招募乡勇,自费购置武器,组织抗日队伍,满腔热忱奔赴抗日前线。 只不过,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巨大的鸿沟。高志远没有军事基础,队伍还没走多远,就在途中被土匪部队打散,兵败如山倒。 人生低谷时,他结识了王仲华,得以重新燃起抗日斗志。此后他组建自卫民团,成为当地抗日力量的中坚。 马城起义之后,他更是以刺杀汉奸刘佐周的壮举闻名,成为一时的抗日英雄。抗战爆发后,高志远的队伍不断壮大,最多时号称两万余人,攻下数个县城,一度风头无两。可惜,由于缺乏后勤补给,在日本军队的围剿下,队伍锐减,最终只剩下两千余人。 在最困难的时候,高志远向吴佩孚寻求粮草,希望能重振旗鼓继续抗日,却因此被萧克误认为意图投敌。 尽管宋时轮、邓华等人都出面为高志远辩解,认为他绝无通敌之心,但萧克依然坚持己见,没有等上级批示,便自行决定处决高志远。也正是因为这一决定,宋时轮和邓华相继选择离开。 后人对这件事的看法一直争议不断。有的认为高志远只是求粮补给,动机并无问题,只是没能体会到当时环境下的高度敏感性;也有人认为,萧克这么快就下决断,或许有考量军队整合、个人权力的成分。 但无论怎么说,高志远当年凭一腔热血投身抗日,确实令人敬佩,而萧克的决断是否过于果断,也只能留给历史评判。 你怎么看待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