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在中医理论中,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调养身体,是养生治病的重要原则,而”冬病夏治“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中医认为,一些在冬季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如慢性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大多与人体阳气虚弱、寒邪内伏有关。而夏季,尤其是三伏天,自然界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中的高峰,此时人体毛孔张开,经络气血流通旺盛。在这个时候运用三伏贴、三伏灸等方法,能够借助夏季阳热之性,起到振奋阳气、驱散内伏寒邪、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从而达到防治冬季疾病的目的。下面与大家分享详细的“三伏”贴敷指南。
三伏贴:穴位敷贴的养生之道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蕴含了“冬病夏治”的思想。至清代,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记载了用白芥子涂法在夏季三伏天治疗哮喘的方法,这可视为三伏贴的雏形,经过数百年发展,三伏贴逐渐成为“冬病夏治”代表性疗法。
●三伏贴的药物组成与功效
三伏贴通常由多种辛温散寒、通经活络的中药组成,常见药物有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等。白芥子能够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甘遂泻水逐饮;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这些药物按一定比例研磨成粉,用生姜汁等调和成膏状,生姜汁能调和药性,增强温通效果,同时促进药物渗透,贴敷于特定穴位,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渗透作用,激发经络之气,调整脏腑功能。
●贴敷时间与穴位选择
三伏贴的贴敷时间以三伏天的初伏、中伏、末伏为主。一般每次贴敷时间根据年龄和皮肤耐受程度有所不同,儿童2-4小时,成人4-6小时。穴位选择需根据不同病症而定。
比如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哮喘、鼻炎等,常选用大椎、肺俞、定喘等穴位。大椎为督脉之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有通阳解热、宣肺止咳等功效;肺俞是肺之背俞穴,可调理肺脏功能;定喘是治疗哮喘的经验效穴。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腹胀、腹泻等,可贴敷中脘、神阙、足三里等穴位。中脘穴位于胃脘部,是胃之募穴,能和胃健脾;神阙穴位于肚脐,可温阳救逆、利水固脱;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
●注意事项
贴敷三伏贴时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贴敷后若局部皮肤出现轻微发红、瘙痒,属于正常现象,可自行缓解。若出现水疱、破溃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避免感染。贴敷期间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腻及海鲜等发物,同时要避免吹空调、风扇直吹,以防寒邪入侵,影响治疗效果。
三伏灸:温阳通络的传统疗法
《医学入门》中提到:“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叶性温、味辛、苦,具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等功效。艾灸产生的热量能够渗透肌肤,激发人体的阳气,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对于虚寒性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我科推出的三伏灸主要有扶阳通经调脏督脉灸、扶阳通经调脏益气灸、艾条灸等治疗方式。
●扶阳通经调脏督脉灸
扶阳通经调脏督脉灸又称长蛇灸、火龙灸,是在督脉上施以隔姜灸的一种特殊灸法。通过大面积的温热艾灸,热力持久深透,可以激发督脉的经气,起到温通气血,温阳补虚,扶正祛邪等作用。适用于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腰背痛、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等。
●扶阳通经调脏益气灸
扶阳通经调脏益气灸是选用温阳散寒的中药敷于肚脐,并在肚脐施以艾灸,同时在足三里穴进行温针灸的治疗方法。将针刺、穴位、艾灸、中药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综合作用,达到提升阳气、调补脾胃、温阳散寒的效果。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消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压力性尿失禁等。
●艾条灸
艾条灸是通过对穴位的持续温灸,疏通痹阻的经络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养筋荣脉、逐寒祛湿、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温经活络作用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骨质增生、肩周炎、颈腰椎痛、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慢性肠炎、月经不调、痛经、生殖器炎症、体虚易感等临床常见疾病。
●注意事项
艾灸虽好,但并非人人适宜。孕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阴虚火旺或实热证患者不宜艾灸。空腹、过饱、醉酒、过度疲劳时也应避免艾灸。艾灸过程中要注意防止烫伤,若出现皮肤发红、灼痛等不适,应及时调整艾灸距离或停止艾灸。
“冬病夏治”是中医送给我们的宝贵养生智慧,三伏贴与三伏灸作为其中的重要疗法,在三伏天合理运用,能够帮助我们驱散寒邪、增强体质,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但需注意,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如有需要,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贴敷和艾灸,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转自:北京同仁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