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近乎满分的高考成绩,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无奈下,王德民进入石油大学。6年后,成

近乎满分的高考成绩,却被清华北大拒之门外。无奈下,王德民进入石油大学。6年后,成为石油工人。没想到短短一年,他竟让中国石油技术立于了国际前沿。 王德民1937年2月9日生于河北唐山,父亲是北京同仁医院医生,母亲是瑞士籍华人,教英语的外贸学院老师。家里书多,他小时候英语说得溜,汉字却不认识。邻居小孩见他长得像外国人,都不爱搭理他,他只能一个人翻书打发时间。小学四年级上了中文学校,汉字学得一塌糊涂,成绩倒数。父亲急了,找老师补课,他淘气,愣是气走俩老师。父亲亲自上阵教他认字,他才慢慢摸到门道,把汉字当画记,六年级时成绩冲到前头。 1946年,家搬到北京,他进了汇文中学。数学、物理、化学他门门拔尖,体育也好,短跑冠军,篮球队主力。初三下学期,他稳坐全班第一,高中三年没掉出过前三。1955年高考,他考了个近满分,信心满满报了北大物理系和清华水利系,想在科学领域干出一番事业。谁知,两所学校都把他拒了,理由是他混血儿的外貌可能引来麻烦。他没多抱怨,转头选了北京石油学院钻采系,开始了新生活。 大学五年,他没一天懈怠。课堂笔记写得满满当当,实验课上手快,设备摸得门儿清。运动场上他还是主力,短跑、篮球样样行,学校评他为模范学生。1960年毕业,学校想留他当老师,家人也劝他留在北京,条件好,生活舒服。他却说:“大庆油田刚发现,国家需要我去那儿。”他收拾行李,奔向东北的荒凉油田,主动干最苦的活。 高考被拒,对王德民是沉重一击,但他没时间怨天尤人。1955年秋,他走进北京石油学院,选了钻采系采油专业。大学里,他把时间掰开用,课上认真记笔记,课下泡图书馆,实验课反复操作,直到把每台设备摸透。五年下来,他门门课满分,成了全校的标杆。毕业时,他放弃留校机会,主动要求去大庆油田。那会儿,大庆刚开发,条件苦,住的是牛棚,冬天冷得手脚发麻,他却没半句怨言。 1960年底,他到大庆,成了一名普通石油工人。白天跟工人一起搬设备,晚上点着油灯看资料。油田用的是国际通用的“赫诺法”算油井压力,误差大,效率低。他觉得这法子不行,得改。苏联的石油资料全是俄文,他硬着头皮自学俄语,啃下厚厚的技术书。1961年初,他开始推导新公式,100天没怎么合眼,草稿纸堆了半桌子,终于弄出“松辽法”。这公式比“赫诺法”准两倍,大庆油田用上后,开采效率蹭蹭往上涨。 1963年,“松辽法”推广全国,油田开采成本降了不少。同年,中国宣布石油基本自给自足,不再靠进口。这消息传开,王德民才24岁,名字却已经在石油圈传开了。他的技术让中国石油站上了国际前沿,外国人也得竖大拇指。生活上,他对自己抠得要命,除夕夜食堂发白面肉馅,他包俩大饺子对付过去,平时吃点蔬菜水果,时间全扑在工作上。婚事拖着,标准奇高:不逛公园,不干扰他看书。1962年,他在油田舞会上认识王日英,俩人聊技术聊得投机,第二年结了婚。 1963年后,王德民没停下脚步。他调到采油研究所,搞多层试油和分层测试工艺,测井效率翻了好几倍。1970年代,他琢磨出“限流压裂法”,让薄油层也能开采,大庆多了7亿吨储量,相当于新发现一个大油田。1985年,他当上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1991年升副局长,1994年选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的技术全国推广,油田开采率年年涨。 2000年退休,他没闲着,受聘东北石油大学当教授,带博士生,讲课板书写得密密麻麻。2005年,他搞的“泡沫复合驱”技术让采收率到70%,拿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7年,他的“井下油水分离”工艺推到试验阶段,2020年上了工业线,开了四次采油的先河。他拿了24项国家大奖,12项专利,名字刻在石油史里。 2013年,他大学时的照片在网上火了,长得帅,被叫“学霸版吴彦祖”。他倒没当回事,说外貌以前净给他添堵,还是科研值当。2016年,小行星210231号被命名为“王德民星”,表彰他在油田的贡献。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10
用户13xxx10 2
2025-07-05 18:46
国之栋梁
用户18xxx13
用户18xxx13 1
2025-07-05 20:52
毛泽东时代的优秀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