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俄乌战争恐怕要结束了。紧挨着俄罗斯的几个国家,像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

俄乌战争恐怕要结束了。紧挨着俄罗斯的几个国家,像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波兰和芬兰,突然都干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以最决绝的方式重构防御体系。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对北约集体防御承诺的深度怀疑与对战争外溢的恐惧。 《渥太华禁雷公约》自1999年生效以来,一直被视为国际人道法的重要里程碑,其核心目标是全面禁止杀伤人员地雷的使用与储存。然而,俄乌战争的持续发酵彻底改写了这一规则。 俄罗斯作为非缔约国,在乌克兰境内部署了超过百万枚地雷,形成绵延数百公里的“苏罗维金防线”,有效阻滞了乌军反攻。 面对俄军雷场造成的重大伤亡,乌克兰率先于6月29日启动退约程序,而波罗的海三国与波兰、芬兰紧随其后,形成“退约多米诺”效应。 这些国家的选择绝非冲动之举。立陶宛外长布德里斯直言,退出公约是“保卫北约领土的必要手段”,拉脱维亚国防部则强调“地区安全局势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现实困境在于,俄罗斯的军事压力正通过乌克兰战场向周边扩散。波兰与加里宁格勒接壤的边境、芬兰与俄罗斯长达1340公里的边界,都成为潜在冲突热点。 为应对可能的“钢铁洪流”,波兰启动耗资25.5亿美元的“东部盾牌”计划,计划在边境埋设智能地雷并修筑千座混凝土掩体;立陶宛更计划投入8亿欧元生产地雷,构建覆盖边境的防御网络。 北约内部的战略分歧在此过程中暴露无遗。东欧国家将地雷视为低成本、高效率的防御工具,认为其能显著迟滞俄军装甲部队推进,为北约增援争取时间。但西欧国家对此持谨慎态度,德国、法国等担心此举会加剧与俄罗斯的对立,削弱国际军控体系的权威性。 这种裂痕在北约东翼国家集体退约后进一步扩大,欧洲防务的“双重标准”正在形成——东欧用最原始的武器构建防线,而西欧仍依赖传统的外交斡旋。 俄罗斯的反应则耐人寻味。尽管未直接回应东欧国家的退约行为,但其在乌克兰战场上持续使用地雷的战术已形成威慑。俄外交部近期对15家欧盟媒体实施限制措施,释放出对抗升级的信号。 更值得警惕的是,俄罗斯拥有全球最大的地雷库存,并掌握先进的智能地雷技术,其“耕作”远程布雷系统可在几分钟内布设覆盖多个足球场面积的雷区,这种技术优势可能迫使东欧国家进一步强化防御。 国际社会的担忧与日俱增。联合国人权机构警告,地雷的泛滥将导致战后数十年平民伤亡风险激增,乌克兰约30%领土已因地雷污染无法正常使用。 国际禁雷组织更指出,东欧国家的退约可能引发“破窗效应”,已有12个缔约国讨论效仿,国际人道法的权威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