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没搞定? 狂轰滥炸没搞定? 以色列现在才想起中国。 7月2日,在外交部例行性会议上,彭博社记者提问,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呼吁中国利用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敦促伊朗收敛其军事和核计划。
2025年6月,中东战火再燃,以色列突袭伊朗核设施,试图一举扭转局势,却未能如愿。美国的狂轰滥炸也没能压垮伊朗,反而让冲突升级,地区动荡加剧。军事手段受挫后,以色列转而向中国求援,驻上海总领事公开呼吁中国动用经济影响力遏制伊朗。这一举动令人疑惑:大国博弈下,中国会成为中东棋局的破局者吗?未来走势扑朔迷离,令人屏息以待。
2025年6月13日凌晨,以色列发动代号“红色婚礼”的突袭行动,目标直指伊朗核设施与军事基地。这次行动由以色列空军和特种部队联合执行,试图摧毁伊朗的核能力。然而,伊朗迅速反击,动用弹道导弹回击以色列城市,同时联合黎巴嫩真主党和也门胡塞武装展开多线反攻。接下来的12天,冲突持续升级,美国也加入战局,出动B-2隐形轰炸机轰炸伊朗核设施。尽管伊朗损失惨重,其官方却宣称关键设备早已转移,核计划并未受到致命打击。6月24日,美国促成停火,但中东局势依然紧张,停火协议脆弱不堪。 面对军事行动的受限,以色列调整策略,转向外交手段寻求突破。7月1日,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拉维特·贝尔接受彭博社专访,公开呼吁中国利用其政治和经济影响力遏制伊朗的军事与核计划。她指出,伊朗依赖对中国石油出口的经济命脉,认为若中国停止购买伊朗石油,将极大削弱伊朗的资金来源,迫使其改变立场。这一言论迅速引发国际关注,成为中东局势中的新焦点。 次日,7月2日,在北京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彭博社记者针对贝尔的呼吁提出提问。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称,中国主张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国际争端,伊朗核问题应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妥善处理。她强调中国致力于推动中东和平与稳定,呼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这一回应未直接承诺采取具体行动,显示出中国在复杂局势中的谨慎态度。
以色列的这一外交转向,源于其军事行动未能达成预期目标。尽管突袭和美国的支援重创了伊朗的部分设施,但伊朗的核计划韧性超出预期,军事手段的局限性暴露无遗。贝尔的呼吁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影响力的认可,也是在美以联合行动受挫后的策略调整。然而,伊朗对此反应强烈,其外交部驳斥以色列的指控,强调发展和平核能的权利,并警告外部干预将招致强硬回应。 中国在中东事务中的角色备受关注。作为伊朗的主要石油买家,中国与伊朗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同时也在地区稳定中扮演重要角色。贝尔的提议虽有一定道理,但中国调整对伊政策面临多重考量。首先,中伊贸易关系对双方经济均有重要意义,突然中断石油进口可能损害中国自身的能源安全。其次,中国一贯奉行不干涉内政原则,直接施压伊朗可能与其外交立场相悖。此外,中东局势牵涉美国、俄罗斯等多方利益,中国若介入过深,可能被卷入大国博弈的漩涡。 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呼吁反应不一。一些西方媒体认为,这是以色列在军事失利后的无奈之举,试图通过外交杠杆挽回局面。华盛顿智库分析,贝尔的公开喊话可能意在间接向美国施压,促使其加强对伊朗的制裁。然而,中国未明确表态支持,显示其更倾向于保持中立,避免直接卷入冲突。
与此同时,中东局势并未因停火而缓和。7月中旬,以色列与黎巴嫩边境冲突加剧,真主党向以色列北部发射火箭弹,引发报复性空袭。伊朗则宣布加强核设施防御,显示其在压力下仍不妥协。中国提出主办中东和平峰会,邀请以色列、伊朗及其他国家参与,试图为对话创造条件。然而,峰会能否取得实质进展,仍取决于各方意愿与局势发展。 以色列国内,内塔尼亚胡政府因军事行动效果不佳而备受压力。民众抗议政府决策失误,认为其未能有效遏制伊朗威胁。美国内部也出现分歧,部分议员质疑军事介入的合法性,而美军在波斯湾保持高度戒备,局势一触即发。联合国安理会则在停火与制裁问题上陷入僵局,中国与俄罗斯主张对话,美国则推动强硬措施。
从全局看,以色列的求援凸显了中东问题的高度复杂性。军事手段的局限让外交选项浮出水面,但中国是否会调整政策,直接影响伊朗,仍是未知数。伊朗的强硬态度、美国的立场以及地区盟友的动向,都为局势增添了更多变数。中国若选择施压伊朗,可能推动局势缓和,但也可能引发伊朗的激烈反弹,甚至影响中伊关系。若保持中立,则可能被视为对以色列诉求的冷淡回应,削弱其外交效果。 以色列的呼吁能否奏效,取决于多重因素。中国在经济上确有能力影响伊朗,但其外交决策更注重长远利益与地区平衡。短期内,中国或将继续推动对话而非直接干预,避免卷入冲突。中东的未来,不仅关乎以色列与伊朗的博弈,更考验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智慧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