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国一位63岁的流浪汉,就在为温饱发愁的时候,突然收到了来自中国南京的汇款,2000美元,流浪汉瞬间潸然泪下。 那年的柏林非常冷,战后第三年,德国还在废墟里挣扎,63岁的约翰·拉贝蜷缩在教堂的角落,口袋里只剩下几枚发黑的硬币。 他望着灰蒙蒙的天空,想着家里饿得直哭的孙子,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邮差的脚步声突然打破了寂静,只见那人举着一张蓝色汇票冲进来大喊:“中国人给你寄钱了!” 他哆嗦着接过那张纸,谁承想上面赫然写着2000美元,足够买十件棉袄、一百条黑面包,汇款单上“中国南京”四个字被他的眼泪晕开成一片蓝色的海。 而他和南京的缘分,要从四十年前说起,1908年,23岁的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北京胡同里的冰糖葫芦、南京秦淮河的桨声灯影,让他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他在西门子公司上班,娶了中国姑娘,孩子生在紫金山下。 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时,他在自家院子里升起纳粹旗,不是为侵略者助威,而是用这面旗子护住了600多个中国难民。 防空洞里挤得前胸贴后背,有个产妇在角落生下孩子,他脱下西装外套裹住婴儿,自己冻得嘴唇发青。 安全区的故事像野火般传遍南京,他联合其他外国人在市中心划出4平方公里的“生命孤岛”,25万难民涌进来时,他成了最硬的盾牌。 日军刺刀捅向孕妇时,他抡起文明棍砸向枪托,粮食不够了,他典当怀表换回大米,深夜的煤油灯下,他写下的日记密密麻麻记满2000多页:“12月16日,中山路堆满尸体……”这份后来被称为《拉贝日记》的证词,成了戳破日本军国主义谎言的尖刀。 奈何命运给他开了最残酷的玩笑,因为坚持揭露日军暴行,他被勒令闭嘴,二战结束又因身份受审,昔日的勋章变成枷锁。 1948年,他穷得捡菜叶煮汤,全家挤在漏雨的阁楼里,直到那笔汇款跨越半个地球来到柏林。 当年被他护在身后的姑娘们卖掉了嫁妆,幸存的老人们掏出压箱底的银元,连街头擦鞋童都扔进了沾着汗水的铜板。 他颤抖的手指抚过汇款单上的中国邮戳,眼前浮现出那年离开南京时的场景,安全区的难民们在雪地里举着红绸布,上面“活菩萨”三个金字刺得他眼眶发热。 如今这些知恩图报的中国人,硬是在物价飞涨的乱世里凑出巨款,他用这笔钱开了间小杂货铺,橱窗里永远摆着盏南京带来的荷花灯。 有中国留学生来买面包,他会多塞一罐果酱,用蹩脚的中文问:“中山陵的梧桐树,还绿吗?” 在柏林郊外的拉贝墓前,常有人发现新鲜的南京雨花石,石碑上刻着他1937年写的一句话:“我这么做,只是不忍看人间变成地狱。” 那个收到汇款泪流满面的冬夜,他或许终于明白:善意从来不是单行道,而是一座横跨时空的桥,这头连着南京城墙下的血泪,那头系着柏林教堂里的玫瑰。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串起拉贝家族四代人的百年中国缘》 人民网《约翰·拉贝——一个伟大的德国人》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好人约翰·拉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