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校教师,我接触过很多贫困生,现在基本上已经没有二十年前意义上的贫困生。马上要开学了,我说一下我对贫困生的看法,家里条件不好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 每年开学季、发奖助学金的时候,总会听到一些声音:“他们家这么困难,还总换新手机?”“衣服比我都好看,哪像贫困生?” 有些人很不屑,有些人很疑惑。但事实上,贫困生真正的困境,远不止“经济条件差”这么简单。 穷,并不可怕。 最可怕的是——消费观念和家庭条件严重不符,精神生活和现实基础极度错位。 你会发现,不少贫困生身上有一个共性: 他们不把自己当作“普通人”去生活,而是拼命模仿最顶层同学的生活方式。 比如:家庭月收入三千,却执意要买 iPhone、穿潮牌、吃精致餐厅;明明能办助学贷款,却不好意思说出口,因为“感觉丢人”;被同学带去旅游聚会,即使凑不出钱,也不想说“我没条件”。 他们追求的,不是基本体面,而是“融入感”,甚至是虚假的优越感。 他们羡慕的,不是班里那种安静认真的普通生,而是那个住大平层、出国交换的精英同学。 一边是“越花越穷”,一边是“装富上瘾”,最后掉进消费陷阱。 这种“精神上的富人焦虑”,才是很多贫困生真正的隐性负担。 真正需要反思的不是“他们怎么还花钱”,而是为什么他们非要那样花钱。 穷,不丢人。 但假装不穷、不允许自己普通、不接受现实差距——这才危险。 帮助贫困生,不能只看户口簿和存折,更要看到他们内心的比较、判断和价值观。 而真正能改变他们命运的,不是补助金,不是面子,也不是一部新手机,而是——认清自我、接受现实、活出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