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969 年末,中央打算拆掉天安门广场再重新建设,然而在施工的时候,工人们在旧天

1969 年末,中央打算拆掉天安门广场再重新建设,然而在施工的时候,工人们在旧天安门的屋顶上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宝盒...... 天安门这地方,大家都熟,站在北京中轴线上,从明朝永乐年间就有了,算起来几百年了。它不光是皇城的大门,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从皇帝登基搞仪式,到近代战乱挨炮弹,这老城楼扛下了不少事。到了1960年代,它却有点撑不住了。 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7.2级,震得北京也晃悠。别看天安门外表还行,里头的木头结构可伤得不轻。尤其是大殿正厅那根12米高的大柱子,检查一看,柱心空了快10米,随时可能塌。修修补补已经不管用了,中央一咬牙,决定彻底重建,把这老家伙救回来。 1969年12月,工程悄悄开工。为了不让老百姓看热闹,整个工地用个大棚子围起来,66米长,37米宽,32米高,跟个临时碉堡似的。2700多个工人,从全国21个省调来的,216个部门配合,干得热火朝天,整整112天没停过。这效率,真是新中国那会儿的硬核作风。 就在拆旧城楼的时候,工人们在屋顶上翻出了个木盒。盒子不大,30厘米见方,上面刻着双龙戏珠,看着就挺高级。打开一看,里头有金元宝、红宝石、朱砂,还有五色粮食。专家一鉴定,说这是古代辟邪镇宅用的东西,寓意保平安、祈福。这玩意儿一出,工地都炸了锅,大家伙儿干活更带劲了,感觉像是老祖宗在给鼓劲儿。 这场重建里,有个关键人物叫姚来泉,木工连的组长。他是北京第五建筑公司的老木匠,从小跟家里学手艺,榫卯结构玩得贼溜。姚来泉不简单,之前干过不少大活儿,比如节日彩车,他弄的“祖国山河一片红”还上过邮票,北京市劳动模范也没少拿。在天安门这活儿里,他带着团队拆梁装柱,一块块木头都得编号,不能乱。 这工程可不简单。天安门的木结构全是榫卯搭的,没用钉子,拆下来容易,想装回去那真是费老鼻子劲了。棚子里灯光昏暗,又冷又累,姚来泉他们硬是咬牙扛着,反复研究图纸,摸出城楼的对称规律,才把进度赶上来。材料也不含糊,从东直门城楼拆的楠木,加上进口红木,处理过还能防火防虫,新城楼结实得跟铁打似的。 1970年4月7日,新天安门完工。外头看跟原来差不多,但里头稳多了,高度还加了83厘米,变成34.7米。姚来泉亲自爬上去挂国徽,擦得锃亮。大棚一拆,老百姓都说这城楼像换了个新脸,可谁也不知道背后有多辛苦。那木盒和里头的宝贝,后来送到了国家博物馆,成了文物,也算给这段历史留了个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