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爱因斯坦爱上了表姐,疯狂的他用诺贝尔奖奖金做诱饵,成功逼迫妻子离婚。苏黎世的街头巷尾,一夜之间传遍了这位天才物理学家的风流韵事。彼时的米列娃·马里奇,这位同样在学术道路上拼搏过的女子,正蜷缩在昏暗的房间里,攥着丈夫冷冰冰的离婚协议,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窗外飘着零星的雪花,像极了她破碎的心。 爱因斯坦的表姐艾尔莎,是个在柏林社交圈颇有名气的女子。她优雅大方,善于持家,与米列娃的内向寡言截然不同。当爱因斯坦在学术交流中与艾尔莎重逢,那颗躁动的心瞬间被点燃。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摆脱这段与米列娃的婚姻,甚至在信中直言:“只要你同意离婚,将来我获得的诺贝尔奖奖金都归你。” 米列娃面对这样的“诱惑”,内心充满了挣扎。她曾与爱因斯坦一同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求学,是校园里少有的女学生。她放弃了自己的学术理想,全心全意支持丈夫的事业,为他生育孩子,操持家务。可如今,丈夫却用金钱来“买断”他们的感情。亲友们劝她接受,毕竟在那个时代,离婚对女性而言意味着巨大的舆论压力,而诺贝尔奖的奖金,确实能保障她和孩子们未来的生活。但米列娃每看一眼离婚协议,就想起曾经两人在课堂上共同探讨物理问题的时光,想起在贫困中相互扶持的日子,泪水便止不住地流。 最终,在现实的重压下,米列娃妥协了。1919年,爱因斯坦与米列娃正式离婚。拿到奖金的米列娃,带着孩子们搬到了苏黎世的一个小公寓,她用这笔钱为孩子支付学费,自己却过着简朴的生活。而爱因斯坦这边,如愿以偿地和艾尔莎结了婚,在柏林的社交场合出双入对。 从这段婚姻纠葛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拉扯,更有时代对女性的不公。米列娃明明有着出色的学术天赋,却因为婚姻和家庭,被迫放弃梦想。当她遭遇丈夫的背叛,能做的也只是在经济补偿和尊严之间艰难抉择。而爱因斯坦,这位在科学界光芒万丈的人物,在感情生活中却展现出令人失望的一面。他将诺贝尔奖奖金作为“交易筹码”,看似是对前妻的“补偿”,实则是用金钱掩盖自己情感上的自私与不负责任。 参考书籍:《爱因斯坦传》(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爱因斯坦的爱情与婚姻》 、《爱因斯坦的私生活》#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