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泽连斯基已经批准,正式通知联合国,从今日开始,乌克兰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 说白了,就是被俄罗斯打得心里直发怵,慌不择路找“救命稻草”呢!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战场形势可谓风云变幻,但总体而言,对乌克兰愈发不利。 乌军的防线在俄军的强大攻势下,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地步。 从巴赫穆特到顿巴斯,这些曾经激烈交锋的战场,如今对乌军而言满是苦涩。 俄军凭借着强大的火力和战略布局,逐步压缩乌军的生存空间。 乌克兰的军事设施、武器装备在俄军的打击下损毁严重,人员伤亡也不断增加。 在这种巨大的军事压力之下,乌克兰可谓是焦头烂额,慌不择路地寻找 “救命稻草”,而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在他们看来,似乎成了一根可能扭转战局的 “救命稻草”。 《渥太华禁雷公约》于 1999 年正式生效,其宗旨是禁止使用、储存、生产和转让杀伤人员地雷,目的是为了减少地雷对平民的伤害,保护无辜百姓的生命安全。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该公约在国际人道法和军控领域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全球已有 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这一公约。 然而,如今乌克兰却选择退出,这一决定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 一方面,乌克兰可能认为,在当前与俄军的激烈对抗中,杀伤人员地雷或许能成为他们阻挡俄军进攻的有效手段。 地雷这一武器,虽然在和平时期被视为 “麻烦制造者”,但在战争中却有着独特的战术价值。 它可以在一定区域内形成障碍,迟滞敌方的推进速度,对敌方的地面部队造成心理和实际的双重威胁。 乌克兰或许寄希望于通过大规模使用地雷,来弥补自身在军事力量对比上的劣势,重新构建起一道防御俄军的 “钢铁防线”。 另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背后的态度也值得玩味。 美国此前就批准了向乌克兰提供具有自毁功能的杀伤人员地雷,虽然这种地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道主义担忧,但本质上也是对乌克兰使用地雷的一种支持。 美国等西方国家或许希望乌克兰通过退约,能够更加自由地使用地雷等武器,从而在俄乌冲突中给俄罗斯制造更多的麻烦,以达到他们削弱俄罗斯的目的。 不过,乌克兰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这一行为,也带来了诸多严重的影响。 首先,这一决定无疑会使俄乌冲突的残酷性进一步升级。 一旦乌克兰重新大规模使用杀伤人员地雷,那么战场环境将变得更加危险和复杂,不仅会给双方的军事人员带来更大的伤亡风险,而且对于当地的平民百姓而言,无疑是一场更大的灾难。 地雷的无差别杀伤特性,可能会导致无数无辜平民在冲突结束后,依然生活在地雷的阴影之下,生命安全时刻受到威胁。 其次,乌克兰的退约行为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的连锁反应。 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已经在本月 27 日分别向联合国提交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的文件,而芬兰和波兰也已启动退出这一公约的程序。 如果越来越多的国家效仿乌克兰,那么国际社会多年来在限制地雷使用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国际军控体系也将受到严重冲击。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乌克兰的这一举措必然会引起他们的高度警惕。 俄罗斯很可能会采取相应的军事措施来应对这一变化,比如加强对地雷威胁区域的侦察和排雷行动,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部队的防护能力和应对地雷威胁的战术水平。 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剧欧洲地区的紧张局势,让俄乌冲突的未来走向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在我看来,乌克兰退出《渥太华禁雷公约》这一行为,是在俄乌冲突巨大压力下的无奈之举,但这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战争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武器竞赛和军事对抗,其背后涉及到无数生命的消逝和家庭的破碎。 通过退约来寻求军事上的优势,不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乌克兰在冲突中的不利局面,反而会让冲突陷入更加残酷和难以控制的深渊。 国际社会应该积极发挥调解作用,推动俄乌双方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争端,而不是任由局势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