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2011年,饶毅在主动撤销美国绿卡,回到中国竞选中科院院士,却在第一轮就惨遭淘汰

2011年,饶毅在主动撤销美国绿卡,回到中国竞选中科院院士,却在第一轮就惨遭淘汰。他愤怒地宣布:“我宣布,永久退出中国院士竞选!” 2011年,中国学术界有一件大事发生。明星学者饶毅放弃美国优渥待遇,主动撤掉绿卡归国。 而在备受瞩目的中科院院士评选中,他竟在第一轮意外落选。 紧接着,他发表了一份公开宣言:“我宣布,永久退出中国院士竞选!” 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让无数人感到错愕,也让饶毅这个名字迅速进入了公众视野。 一个被普遍看好的“海归英雄”,为何以如此决绝的方式,与中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擦肩而过? 饶毅在学术上的起步相当高。1962年,他出生在江西的一个医药家庭,他有一位著名的医疗专家,并以一己之力创办了江西省首家重症监护室。 这为饶毅日后的事业埋下了种子。他先是在江西医学院完成本科,之后考入上海第一医学院攻读神经药理学硕士,为日后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饶毅于一九八五年去了美国。在一九九一年,他获得加州大学旧金山的神经科博士学位。 在美国,他凭借对果蝇行为基因的研究很快在国际上打响了名气,先后在哈佛、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西北大学等顶尖学府任教。 到了2004年,他已经成为了西北大学的终身讲师,拥有了稳定的事业和生活。 在2007年,饶毅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一切,全职回国,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他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真心希望将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带回中国,推动本土的科研进步。 在当时大力吸引海外人才的背景下,饶毅的回归被视为一段佳话,很多人也顺理成章地认为,他回国就是冲着中科院院士的头衔来的。 中科院院士,在中国科学界意味着至高无上的荣誉,评选极为严格,竞争激烈。 参选者不仅要有院士提名,还要经过多轮投票筛选。 2011年,饶毅正式参选,以他的国际声望、学术成果和北大院长的身份,许多人觉得他入选是板上钉钉的事。 谁知现实给了所有人一个意外。第一轮评选结果公布,名单上竟没有饶毅的名字。 这个结果在学术圈引发轩然大波,饶毅本人也始料未及。按理说,他的资历和贡献,无论如何也不该在第一轮就被刷掉。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于院士的选择,人们只能是瞎猜。 一种说法是,他回国时间不长,在国内的“人脉”根基尚浅。也有人猜测,饶毅性格直率,在美国待久了,不懂国内学术圈的“人情世故”,可能在不经意间得罪了人。 这些猜测进一步引出一个更尖锐的问题:院士评选,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看学术,又在多大程度上看关系?像饶毅这样只凭硬实力说话、不善“社交”的学者,是否注定要吃亏? 无论事实是什么,在竞选失败后,饶毅都没有保持沉默。他那句“永久退出”的宣言,更像是一次深思熟虑的公开质问。 他后来私下透露,自己本无意参选,是在他人劝说下才报名的,没想到最后却沦为一个笑话。 这种近乎牢骚的坦白,与其说是赌气,不如说是在质疑整个评价体系的公信力:如果评选不能回归科学精神,那么这个头衔对他而言也就失去了意义。 这一事件,很快就引起了社会上的分歧。有人赞赏他是条汉子,敢于向体制弊病开炮;也有人批评他过于冲动,姿态不妥,甚至有炒作之嫌。 无论如何,饶毅的形象从一个近乎完美的“海归英雄”,变成了一个充满争议的复杂人物。 不过,这场风波并未击垮饶毅。他没有沉湎于失落,反而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和教育本身。他继续在北大带领团队,学术成果不断。 2019年,他又出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将影响力从科研拓展到更广阔的医学教育领域。 与此同时,他找到了另一条“战场”。作为一个公众知识分子,他经常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他创办了《知识分子》等新媒体,用犀利而直白的语言针砭时弊,批评科研体制中的种种不公。 他的愤怒,不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遭遇,更是为整个学术环境的健康发展而呐喊。 对于饶毅来说,2011年度的院士选举,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 他失去了成为体制内“顶流”的机会,却也因此卸下了“学术明星”的光环,变得更加真实和接地气。 他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即使没有院士头衔,饶毅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中国学术圈内外刻下了自己的印记,成为一股推动变革的特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