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霞育儿网

1724年冬天,前朝废太子胤礽病入膏肓,他托人向雍正帝带话

1724年寒冬,废太子胤礽生命垂危,他托人向雍正帝传递最后的问候:“皇上,我是大不孝的罪人,按说您登基后若是想杀我,我绝活不到今天,可承蒙您的关照,我这两年过得还不错,我很感激。谢谢了,老四。” 这番话,带着释然、感激与无奈,是与命运的和解,也是对过往的告别。

康熙年间,胤礽曾是风光无限的太子,七岁就被立为储君,年纪轻轻就参与军政,坐镇中宫,朝野上下皆知其名。然而,太子之位并不好坐,兄弟们不服,朝中监视不断,他的一举一动都在康熙的严格监督之下。后来,宫中风波四起,他被指结党营私、乱政扰民,康熙一怒之下,将他废黜。

第一次被废,胤礽惊恐万分,跪求哭诉,康熙心软,两年后又将他重新立为太子。然而,局势并未好转,他又被大臣们举报骄横、病态、心术不正,康熙彻底失望,第二次废黜他,且再无回头之意。从此,胤礽被囚禁在咸安宫,门口有人看守,信件都被检查,朝中无人敢提他,宫里无人敢理他,他成了一个被遗忘的存在。

从1708年到1722年康熙驾崩,胤礽在咸安宫被囚禁了整整十四年。这十四年,不是牢狱,却胜似牢狱,他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未来,甚至失去了名字。因雍正即位,避讳皇帝名“胤禛”,他被迫改名为“允礽”,从太子变成了一个符号。

康熙驾崩后,雍正继位,这位当年被胤礽看不上的弟弟,并没有对他动手,而是将他留在原地,既没有升迁,也没有贬低,只是让他过着清冷但不苦的日子。到1724年,允礽病危,临终前,他让人给雍正捎去了一句话:“我是大不孝的罪人。你若要杀我,我活不到今天。承蒙关照,这两年过得不差。谢谢你,老四。” 这句话,没有称呼,没有求情,没有指责,只是一句简单的“谢谢”,却重若千钧。

据说,这句话传到雍正耳里,皇帝沉默了许久。允礽死后,雍正为他安排了葬礼,给了他“理亲王”的称号,算是给了他一些体面。大殓那日,雍正亲临,朝中官员无不震惊。谁都知道,这是废太子,是那个被皇帝两次打下神坛的人,可雍正来了,他跪了,鞠了躬,起身时没有说话。

这一场送别,是兄弟的和解,也是一段政斗的落幕。宫廷里没有真正的亲情,但有算不尽的账。雍正后来设立“密诏立储”制度,不再明立太子,就是为了不再出现第二个允礽。一个人的失败,教会了朝廷另一种做法。

允礽的“谢谢”,像是一口叹息,也像一声了断。他从太子变废人,从主角变局外人,从高位跌入空壳。十四年囚禁,两年安稳,换来一句“我感激”。兄弟之争,不留情面,但落幕时,有人记得旧情,这也许就是清宫里少见的温情残火。